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至今年上半年,珠海已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526.16公顷、修复156.3公顷,全面完成上级部署的营造修复任务,持续擦亮城市生态名片。全市红树林总面积逾1000公顷,较2019年接近翻一番。
红树林被称为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还是重要的碳库。如今,珠海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已成为这座城市珍贵的绿色印记。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前期困难重重,选址大部分位于入海口、大型河道、海岸线等地,存在潮差大、土壤贫瘠、管控条件多等问题。
为加快任务推进,珠海市各部门等全力推动,协调解决红树林营造涉及的填土码头、钢管铺设和施工船只等困难,合力加快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实施。为保证红树林营造修复效果,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多次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对种植方式、种植密度、树种选择、营造修复措施等进行把关,以提高存活率。针对“困难滩涂红树林营造”等具体场景,技术指南提出选择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等抗逆性较强的红树植物进行植被修复。这让红树林的营造修复有章可循。据2019年底为标准时点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当时珠海有红树林约530公顷。如今新营造的526.16公顷红树林,相当于再造一片林。
《珠海经济特区红树林保护条例》已于今年世界湿地日实施。其结合珠海实际,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明确保护范围,落实分级分类保护制度,探索红树林的科学合理利用方式,保障红树林生态功能和永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实际上,珠海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红树林“点绿成金”,早在法规颁布之前就开始实践。2019年起,保护区管理处与华发公益基金会等机构签订了《自然保护公益合作框架协议》,社会公益力量的参与,让红树林保护阵营不断壮大。珠海还通过探索创建社区共建模式,让具有科普潜力和本土特色的店铺变身社区科普学堂,为社区传统经济产业注入绿色元素,初步形成了研学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