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韶关始兴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连续两年在始兴县马市镇、太平镇等地岩石山上发现成片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丹霞梧桐,分布面积约45公顷。经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研判,这是继2014年南雄苍石寨发现新分布的丹霞梧桐大群落之后的又一大群落,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丹霞梧桐集中分布群落。
峭壁上的“紫霞仙子”俗名“石桐皮”
丹霞梧桐是1987年中国植物学家在韶关丹霞山红色砂砾岩上发现的独有梧桐树新种,因此命名为“丹霞梧桐”,被认为是丹霞地貌的特有物种。丹霞梧桐初发现时仅有不到100株,1999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014年被列为极小种群植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植物界认为丹霞梧桐仅分布于丹霞山。2014年开始,广东省南雄、英德、白湾以及福建省三明等地陆续发现野生丹霞梧桐的倩影。丹霞梧桐扎根于峭壁之上,树形高大美丽,特别是其花量大,花朵紫红娇艳,5-6月花季时在悬崖峭壁上形成姹紫嫣红的植物群落景观,极为醒目,是远距离发现和识别其种群的最有效信号。
在始兴马市镇老百姓口中,这个美丽的“紫霞仙子”还有一个俗名叫“石桐皮”。因树皮坚韧,早年曾被用于编制耕牛纤绳。林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丹霞梧桐的核心生境比较极端性,是传统地面调查的“盲区”和“禁区”,常规的林业普查、巡护路线很难覆盖。过去可能也有零星的发现,被认为是普通的杂木,也未意识到存在如此集中、大规模的种群。随着丹霞梧桐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保护和研究关注度显著提高,才真正揭开了这些“悬崖隐士”大规模种群的面纱。无人机的普及也让技术人员得以安全、高效地探查这些人类难以企及的区域。目前,当地已在分布比较广泛的村子和山脚立了宣传栏,提醒大家进入丹霞梧桐生长区域,注意珍稀物种保护。同时加强日常野外巡护。
那么,始兴发现的这片丹霞梧桐群落与“物种发现地”丹霞山的丹霞梧桐有何关联?华南植物园骆金初博士介绍,两者外观没有太大区别。但就目前的保护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来看,始兴和丹霞山的丹霞梧桐群落在遗传多样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丹霞山的种群跟英德的种群是属于同一个支系,同一个起源。南雄跟始兴的是同一个起源。未来可考虑适当引入不同分布点的植株到各自群落,以增加基因流,提高遗传多样性,通过跨区域合作提升保护成效。
深化“科研-保护-产业”三角循环
始兴超大规模丹霞梧桐种群的发现,是生态保护领域的重大成果。不仅刷新了该物种的种群记录,印证了当地丹霞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独特价值,也为开展科学研究、物种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在水土保持和维系特殊生境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自然更新不足的问题。
骆博士建议,该群落尚未在保护区,应该建立保护小区,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监测体系,进行人工扩繁与野外回归工作。他特别指出,丹霞梧桐同时生长在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两种地貌生境中土壤贫瘠,土壤持水力差,金属离子含量高。所以,它不仅是研究土壤岛屿特有种对不同生境局部适应的优良树种选择,也是开展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的理想树种。
“华南植物园陈红锋研究员团队在2018年已研究出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方法,出芽率高达90%甚至以上。这些年每年都在繁育幼苗,用于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也有在做相关的种群回归,迁地保育,效果不错。同时从幼苗到成年植株需要时间,需要长期跟踪。”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望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加速更新。
始兴县林业局表示,接下来将积极配合省监测工作组开展丹霞梧桐种群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充分掌握丹霞梧桐资源数据,为科学制定保护策略、评估资源动态变化提供可靠依据,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还拟规划探索生态产业融合路径,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品,深化“科研-保护-产业”三角循环。初步设想依托5-6月盛花期,设计“丹霞梧桐生态走廊”徒步线路,开发崖壁观景平台与低空飞行游览项目,吸引摄影与自然爱好者;建立研学与科普基地,培育村民作为生态导览员,让珍稀物种保护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