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绿韵丨东江:一湾碧水传古韵 万顷瑶池传深情

  展开中国地图,品读大江大河,读者会发现,珠江与长江、黄河大为不同。长江、黄河的主流和支流分明,且只有一个出海口。按这个标准,珠江不止“一条江”,是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东江更是珠江水系中一条“特立独行”的江。

IMG_9014.jpg

  源远流长:

  东江之水自东向西流 特立独行虎门入南海

  虽同属珠江水系,东江、西江、北江却是“各顾各家”。西江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广西,至广东佛山的三水区思贤滘一带,即快入海时,才通过一条窄窄的河道与北江相遇;“萍水相逢”后,北江与西江没有“同流入海”,而是“各走各路”,西江的干流在珠海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北江的干流在广州南沙区黄阁镇小虎岛南端出珠江口。

  东江跟西江和北江更无交集,三者发源地不同、流域有别,流向各异。从空中俯瞰,东江流域形如一片芭蕉叶,自东北向西南流动。东部的“东江梅江分水岭山脉”、西北部的“九连山脉”、东南部的“莲花山脉”,构成了东江流域的地形骨架。叶根是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水经其流入香港;叶面嵌有万绿湖、白盆珠等湖泊;叶尖则伸入江西省寻乌县、安远县,东江源头就位于寻乌县的桠髻钵山,海拔达1101.9米。

  寻乌之水天上来,直至龙川有正名。寻乌水在龙川县与安远水交汇,合河坝以下始称东江,广东省第二大人工湖——枫树坝水库坐落于此。为何叫东江呢?其实,“东江”并非乳名。东江东晋时称为涅水,隋称循水,唐称循江、河源水,宋称龙川水,宋以后始称东江。此江自东向西流,在省治广州之东而命名东江。

IMG_9022.jpg

  东江水滚滚向前,过龙川县至河源市区附近,遇到了支流新丰江,华南第一大人工湖——万绿湖犹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于此。接着,东江奔流到惠州市区,与孕育白盆珠水库的西枝江携手共进。来到东莞石龙镇后,东江分南北两水道——南支流与北干流注入东江三角洲网河区。

  东江北干流是广州与东莞的界河,江面辽阔平缓,泛舟其间,北边可先望增城后见黄埔,南边可眺东莞。在增城,东江北干流来到石滩镇官海口时,接纳了增江;接着,东江北干流继续往前,来到黄埔区禺东联围东南,又容纳了路滘涌,东江水可拐入路滘涌,西通南海神庙;也可继续往南注入狮子洋,后又与南支流汇合,从虎门出南海,全长562公里,一去不返。

  万古东江两亿载 恐龙化石世无双

  东江虽无西江之雄(西江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无北江之险(北江上游多峡谷),似乎“个性不张”。然而,在三大河流中,东江更像广东人,低调务实又进取,东江流量最小,却是广东省内养活人口最多、经济活动最频繁的河流。她以占广东18%的水量,支撑着全省40%的GDP,是32%的广东人、约80%的香港人的生命之源,被河源、惠州、东莞、广州东部(天河五山以东、黄埔、增城)、深圳以及香港近5000万人亲切称为“母亲河”。

  东江多大了?至少两亿岁。两亿年前的中生代,东江发育于东北——西南走向的断陷盆地中。距今约1亿年前的燕山运动让东江大断裂形成,为东江的发育奠定了基础。流水把处于这条断裂带上的河源、龙川等盆地切穿,并连贯起来,形成东江干流。漫长的地质演化,东江流域河谷宽广,尤其是下游,河床覆盖层深厚,孕育出丰富的史前生物。

  距今6500万年以前,东江河源一带是恐龙的乐园。如今,曾饮东江水的恐龙仅留下化石。河源馆藏的恐龙蛋化石已超2万枚,至少有14种类型,数量居全球之首,河源有“中华恐龙之乡”的美誉。东江畔的河源恐龙博物馆,恐龙蛋化石密密麻麻,与露天保存的恐龙脚印化石、恐龙骨骼化石呼应。如此“三位一体”的珍贵恐龙化石集于一馆,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罕见。“脚底下没踩过恐龙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河源人”,这是当地人的自豪。

  人文璀璨:

  东江成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时光流转,恐龙远去,千万年后,肥沃的东江抚育着古人类,《吕氏春秋》记载的先秦方国——缚娄国或在惠州的东江畔。秦统一岭南后,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在此交融,东江成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龙川比番禺早两周诞生 赵佗成南下干部第一人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桂林、象、南海”等3郡。东江边设立龙川县,最初的县城是座方形土城,周长仅约800米。有学者考证,龙川县比南海郡治(即番禺,今广州)的设置还要早十四天,龙川被称为南粤首邑。河北青年赵佗出任首任龙川县令。伟人毛泽东评其为“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把龙川县作为“和辑百越”政策的先行试验地。他主动和越人交流、传授技术与知识、开展商贸、通婚等,尝试将各族文化捆绑在一起,推动“与百越杂处”。赵佗任南海尉后,将“和辑百越”的政策推广至岭南,并逐步完善。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了岭南文化生成与演进的基本框架。

IMG_9019.jpg

  自赵佗开始,佗城积淀下绵延两千多年的文化印记。龙川县是全国唯二、广东唯一同时保留着学宫、考棚的城市,是“科举文化之窗”。为纪念赵佗,人们称龙川古城为佗城。

  苏轼后辈长作岭南人 密道实施最伟大抢救

  两千多年前,辞别龙川,赴任郡治番禺,赵佗极可能是顺东江而下,经北干流到狮子洋,后入珠江前航道到古番禺城的。

  秦汉之后,这条水网热闹了起来。成为沟通广州与粤东的“黄金水道”。据载,早在唐朝之前,木材就从东江上游惠州一带运到下游的东莞。元代,东江已有固定航线,船只定期往来广州至归善(今惠阳)。上世纪50-80年代,东江航运更迎来鼎盛时期,船舶络绎不绝往来于广州、惠州、河源等地。

  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同是“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兄弟在这张水网上留下美名。苏轼在惠州近3年,慨叹“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辙在龙川生活了17个月。他与民同乐,造福于民。杭州、惠州有苏轼修筑的苏堤,而龙川佗城则有苏辙倡建的苏堤,是苏辙解决村民的田园旱涝而修的。苏辙在龙川还完成了《龙川略志》《龙川别志》等2本历史价值极高的书。因史料可信,朱熹在《宋名臣言行录》中、南宋史学家李焘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时纷纷引用,弥补了正史的不足。

  岁月悠悠,如今河源市义合镇还有苏家围,以苏家兄弟为远祖。河源市区的客家文化广场上树有苏辙雕像,苏轼、苏辙后人真的“长作岭南人”了。

  苏轼、苏辙之后,东江一带人文渐盛。宋代岭南首第古成之、明代大儒湛若水等源自东江流域。惠州博物馆的数字显示,自唐至清,东江中游的惠州诞生进士103人。人文之盛,仅次于广州府。东江下游的东莞则走出袁崇焕、‌莫伯治、蒋光鼐等众多名人。

IMG_9016.jpg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蜚声海内外,东江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1941年末,香港沦陷。一批滞居香港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危急。周恩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等人组织营救。“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负责人之一的连贯住在龙川县老隆镇的福建会馆,经过精心策划,一条东江密道被“打通”了。在广东地方党组织的紧密配合下,爱国民主人士连同其他人士800余人,经水、路两路,分东、中、西三线,越过重重封锁,闯过层层关卡,安全撤离香港,转移到内地,大部分通过东江密道被转到后方,继续呼吁抗战。这场转移异常艰苦,茅盾赞这次营救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东江蝶变:

  发展林业安置水库移民 取美名万绿湖变金银山

  历经千年琼浆浸润,今日东江流域是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在此交汇,客家“围龙屋”、惠州“东江菜”、东江麒麟舞、增城东江赛龙舟、惠东渔歌、东莞摸鱼歌等文化习俗,承载着人们的乡土情怀。“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歌唱家张也演唱的一首《多情东江水》,抒发了人们对东江的满心感激。

  不过,自唐代至当代,东江母亲河一直都有洪涝与干旱记录。怎么办?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东江流域先后筑起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8座水库。新丰江水库历经11年的建设,至1969年,一座高105米,长440米的新丰江水库大坝气势雄伟地矗立在峡谷上,发电量弥补了广东乃至华南的缺口;亦曾是全球首座经历6.1级地震的大坝。

IMG_9018.jpg

  新丰江水库的建设史,也是10.6万村民筚路蓝缕的移民史。1962年,广东省新丰江林业管理局成立,发展林业、安置移民、保养水库,为解决移民的生存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谢丽宏在林管局已工作了30多年,从普通技术人员到高级工程师,他仅干了一个活,就是种树。“全是山,全是水,没有路,没有车,出入都靠船。一代代林业人扛着树苗从山脚水库边爬山种树,遇到狂风暴雨,往往难觅归家之路。”谢丽宏说,他踏遍了这里的每一米山脊,种植了386公里的防火林带。望着四周郁郁葱葱的山林。谢丽宏说,60多年来,这里的水源涵养林的水土保持能力越来越强。即便去年罕见暴雨袭击,水库也不浑浊。青山碧水谱写了他的青春之歌。

  1995年,新丰江水库又增美名“万绿湖”。名字变迁的背后有段故事。早在1984年,广东省就批准新丰江水库设立旅游区。“库区移民捧着金饭碗,却仅刨着水面上的几分薄地”让一帮青年才俊坐不住了。他们来到水库边,为眼里的四季美景如何让世人了解而开展头脑风暴,他们想出了一连串词汇:汇绿、丰绿、聚绿、万绿……希望给新丰江水库取一个响当当的、让人一听就觉得很有吸引力的名字。当年末,东源县一锤定音:新丰江水库旅游景区名叫“万绿湖”。从此有了“万山成一绿,万绿成一湖”的寓意。

  1995年7月15日,万绿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富含诗意的名字,让人想到湖光山色,加上美好的生态一直保持着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渐渐有了“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的美誉,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深受游客喜欢。

IMG_9015.jp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万绿湖的村民家门口致富,吴阳威年纪轻轻,是万绿谷司机队队长。他介绍,前来看湖、赏绿、康养、吸氧的人络绎不绝,每年数百万人。村民经营餐馆、民宿、家门口务工,村里有分红,务工有收入,民宿、餐馆亦收入不菲,幸福满满。新丰江林管局负责人赖志东是移民后代,他用一首诗,介绍了万绿湖之变:一江两岸稻花香,万亩良田是粮仓。十万移民离家园,碧波万顷述衷肠。六十余载守湖人,瑶池之水润香江。三十而立摘桂冠,绿水青山莫敢忘。

  诗中讲述了甘甜东江润泽香港的故事。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350万人的生活陷于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香港水荒引起祖国的极大关注,当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引东江水济香港同胞。经研究对比,广东决定建设泵站,让东莞境内的东江支流石马河倒流,引东江水前往香港。建设者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壮志,经过11个月奋斗,东江水正式流到香港,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2022年,东江入选第二届“最美家乡河”名单,是全国11条河流中,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河。站在东江之畔,不废江河万古流,总让人感慨万千,东江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心灵所寄的精神家园。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