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镇村,能看见焕发新生的古树,能享受与运动设施、亭台水榭相映成趣的古树公园,还能沉浸式品读古树乡村的鲜活烟火气。大家一同见证着曾经鲜有人至的闲置地,如今已成为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这是东莞古树名木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缩影,也是绿美东莞生态建设三年来初见成效的生动体现。正值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让我们一起解锁东莞古树保护之道。
珍贵家底,承载历史记忆与生态价值
东莞现有古树名木3520株,其中古树3515株、名木5株;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37株,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247株,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3231株;古树名木种类丰富,分属36个科、68个属、85种,树种以榕树、杧果、木棉、荔枝、水翁居多。全市32个镇街及松山湖均有古树分布,清溪、大岭山、厚街、寮步、石碣分布较多;5株名木种植在东莞理工学院,其中莞城校区4株,松山湖校区1株。
这些古树名木,每一株都是一部活史书。从530年树龄的原市政府大院细叶榕,到1023年树龄的企石秋枫,它们见证了东莞的朝代更迭、城市变迁、人文兴衰。
这些古树名木,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庞大的根系保持水土,繁茂的枝叶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护着城市生物多样性。寮步横坑古村的杧果古树,520年来不仅是村民乡愁的寄托,还吸引了诸多鸟类栖息,与周边环境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生态小循环。
守护瑰宝,延续古树生机与乡村文脉
法规制度保驾护航。颁布政府规章《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印发部门规范性文件《东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指南》,为规范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供清晰指引与制度支撑。2023年5月31日修订的《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以及2025年3月15日起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更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更高层面的法律支撑,极大地增强了保护力度。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通过磋商、公开送达检察建议等方式,促进林长履职尽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的保护措施落地见效。推行日常巡管制度,组建以属地护林员、网格员为骨干的古树名木巡护队伍,落实定期巡护,压实管护责任人和监管单位责任,落实保护职责。
资金技术双重加持。一方面,落实多元筹资。动员全市党群团组织、企业家、乡贤、群众等通过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认捐古树,累计筹集资金96.1万元。其中,清溪镇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募捐逾36.8万元;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香港东莞社团总会、东莞市侨商联合会合计捐赠30万元。南城街道、万江街道探索古树养护新模式,为辖区内古树投保,保障古树因自然灾害、病虫害、意外事故而产生的施救费用及相关人身和财产损失。近三年来,市、镇、村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07.59万元,用于古树保护。另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每年组织开展古树名木健康巡查及安全性评估,完成全市古树名木经纬度信息更新,编写古树养护方案并指导实施,累计实施54株濒危古树抢救复壮,举办古树保护技术培训,申报地方标准制定立项1项,古树名木相关成果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等等。
保护发展相得益彰。东莞将古树保护与城乡发展相结合,让古树融入市民生活。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积极发动各镇街因地制宜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古树主题景点,或依托古树的天然华盖,科学布局儿童游乐设施、休闲凉亭与雅致石椅,改杂乱角落为多功能于一体的“古树乐园”;或融入家风家训等主题元素,使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精神相映生辉。2022年以来,全市共建设清溪镇三中村、石排镇塘尾村等绿美古树乡村7个,建设石龙镇西湖村古树公园、道滘镇南丫村滨涌古树园等古树公园(古树园)7个。此外,我们深入挖掘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清溪镇大王山森林公园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企石旧围村和茶山牛过蓢村围绕古树活化利用,建设省绿美点;深入挖掘莞荔文化,2023、2024年共评选出10个“东莞最美荔枝古树群”和4株“东莞荔枝名树”。
科普宣传深度融合。结合科技活动月、古树名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通过“走村、入社、进园、到校”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递古树名木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保护理念。通过公众号、视频号及主流媒体宣传普及古树名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先后拍摄“保护古树名木,留住绿美记忆”“古树名木普法教育”“莞邑古树 留住乡愁”等宣传视频,在“东莞林业”微信公众号设置“古树莞韵”专题报道系列等等,让公众深入了解古树名木与乡土文化的深厚渊源。今年的古树名木宣传周,我们将继续推进古树文化融入公众生活,和大家一起了解濒危古树抢救复壮的点滴细节、古树守护人的先进事迹,为小学生们带来一场自然教育、为市民朋友送上一出古树展览……
接下来,东莞将继续深入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让这些穿越时光的历史见证者,继续屹立在莞邑大地,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