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有这样一群“绿色赶路人”。他们是“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传承者,是24小时不打烊的“林间侠客”,是野生动植物界的“妙手仁医”,更是无数投身生态建设的一代又一代林业人……即日起,广东林业开设【绿美一线】专栏,我们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为你讲述最真实的林业一线故事,展现绿美广东背后的坚守与付出。
华彦,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现任省林科院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团队首席专家、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2025年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东北林业大学的三尺讲台,到广东穿山甲保护研究的一线;从打破穿山甲“功能性灭绝”争议的桎梏,到构建起全球领先的保育体系,他用二十余载光阴,在荆棘中踏出了一条守护珍稀生命的科研之路。
2019年,华彦秉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科研理念,调入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穿山甲保护研究工作。穿山甲救护与保育是世界性难题。他到广东后开始组建穿山甲研究团队,克服科研条件简陋、经验空白等困难,带领团队以穿山甲“习性特化”“食性特化”“生理特化”作为研究突破口,正式开启了科技攻关之路。
穿山甲生性隐秘,多在夜间活动,研究难度极大,为摸清穿山甲生活习性和分布范围,华彦带领团队深入山林,在穿山甲可能出没的区域安装红外摄像机,设置样线进行监测。他和团队常常在山林中一待就是好几天,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山间的溪水。
经过努力,他的团队制定了国内首个穿山甲调查监测技术规程,解决了穿山甲“找不到”的技术难题,澄清物种灭绝争议;揭示穿山甲“生态系统工程师”功能,构建起人工救护诊疗体系,让救护成活率飙升至80%以上。此外还编制中华穿山甲救护和饲养技术规程,明确穿山甲营养需求,并研发了科学的饲料配方,推动解决穿山甲“救护难”的问题。
如今,通过安装追踪器,团队可以了解放归穿山甲的生存状况,并获得行为、家域、生境利用等重要科学数据,为野外种群复壮提供重要支撑。据统计,广东现已在穿山甲重点分布地区布设穿山甲野外监测红外相机690台,在全省16个地级市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资料2万多份,其野生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持续增长。
从东北的林海到广东的山间,从校园的讲台到穿山甲保护一线,华彦除了带领团队突破重重困境,还化身科普使者,积极传播生态保护理念。多年来,华彦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部级科技专项3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授权发明专利12件,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60余篇。他的科研技术应用广泛,构建的技术体系、标准和专利,成为全国穿山甲保护工作的坚实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华彦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奉献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