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化⑧丨惠州金星村打造“绿富美”乡村发展新路径

  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乡村绿化纵深开展,广东林业特别推出《乡村绿化》专栏,用一个个典型案例展示各地在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激励各地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更多“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的“绿美+”模式。下面一起来看看惠州仲恺金星村是怎么做的吧~

  惠州市金星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生态绿”“环境美”“村民富”三频共振,做好“美丽庭院+”的经济文章,培育富民产业,推动村貌从“治乱”到“美化”的华丽转身,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金星村的实践充分证明,以乡村绿化为抓手,能够推动乡村实现由绿及美、由美变富的可持续发展。

  挖掘绿化潜力,筑牢生态底色

  惠州市金星村巧妙利用自然资源与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地精心建设绿化景观带、乡村休闲绿地、庭院绿化示范点以及景观生态林等一系列生态景致。

  “拆围绿美”打造绿篱景观。金星村通过“拆围绿美”等专项整治,利用主次干道的闲置地,以火山榕为主题,成排栽种绿篱围挡,打造道路绿化景观带,将昔日的荒芜角落变为绿意盎然的景观带。

  农房风貌升级,彰显岭南特色。金星村深入挖掘侨乡农房风貌特征,对原有的平面屋顶住宅实施“小披檐”升级改造,宅旁绿化融入住宅风貌设计,白墙黛瓦与绿植相映成趣,凸显视觉美感与岭南风韵。

  “见缝插绿”增绿量,提升乡村底色。金星村合理规划8个绿化种植点,种植大叶紫薇、香樟、小叶榄仁等乔木173株、灌木315株,新增绿化面积1700平方米,进一步增加绿化覆盖率,让绿色成为乡村的鲜明底色。

  算好美丽庭院经济账,提升绿化积极性

  金星村围绕“美丽庭院”建设,做好“经济”文章,推进乡村绿化效益转化,拓展“美丽庭院+”内涵。打造样板,形成示范效应。金星村组织村组干部开展种植、管护技术培训,鼓励引导村民开展庭院升级改造,将庭院绿化美化与发展民宿、餐饮等产业相结合,促进农村增收。金星村完成170栋农房风貌美化提升,形成美丽宜居乡村风貌示范带。通过“一户美”带动“一片美”,“一片美”带动“整村美,实现从“点上开花”向“面上成景”转变,进一步激发了庭院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延伸庭院空间,金星村在村民住宅周围建设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绿美生态小板块40余处,为群众打造了众多生机盎然的绿色空间。“绿美生态小板块”与庭院绿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整体协调的乡村景观。

  养绿护绿,做好绿化后半篇文章。金星村推动绿化任务、管护责任分包到人,划分党员责任区8个,督促村民落细落实“门前三包”共2300人次。定期深入全村绿化种植点,对苗木抚育、追肥、修剪、养护共33次,并提出管护意见建议10余条,全力以“护”当好绿化片区“绿植保卫者”。

  培育富民产业,提升全村经济效益

  整合资源,推动规模经营。金星村引进乡村职业经理人,加快整村资源整合、利用、管理和服务,通过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成功整合全村2064亩林地、土地和水塘资源,实现资源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企业+基地+村民”产业发展模式。金星村立足自身的资源、区位、文化优势,在延续潼侨茶种植产业的基础上,整合零散茶田,新增种植面积150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了华侨茶文化农业公园、金星村文化产业街等项目,让“潼侨绿茶”老品牌焕发新活力,启动了村集体致富新引擎,实现经济效益与品牌价值的双提升。

  依托绿美成果,发展文旅融合产业。金星村建设环山绿道,串联多元业态,打造茶园观光、东南亚风情美食街、农旅体验、山林运动、水产及植物研学基地等特色项目,激活乡村经济活力。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