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和平县上陵镇及周边镇村共有纯竹林面积近30万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生产基地之一,每年可产出毛竹1000万根以上,产值约4000万元,被认定为“河源毛竹种植与产业化开发技术创新专业镇”。为抓好产业振兴,写好“富民文章”,和平县出台《和平县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重点工作方案》,编制《和平县竹产业发展规划》,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同时,依托上陵镇丰厚的竹资源打造翠山竹海森林公园示范点,围绕提升示范点三大效益,实现以示范点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竹产业发展助力林农增收。
立“竹”产业,提升经济效益
示范点以“竹山当田耕、竹子当菜种”为理念,大力推动竹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提升竹产业经济效益。
围绕“做强一产”,积极拓宽发展模式。针对当地丘陵地形及劳动力不足的现状,为破解肥料“上山难”及竹子“下山难”难题,示范点引进了竹林“小火车”轨道运输机和“爬山虎”履带式运输车,运用机械化手段为竹产业发展降成本、提效率,助力竹产业跑出“加速度”。同时,示范点利用竹的空间、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种植香菇、木耳等菌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立体经营模式。
围绕“做优二产”,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升级改造翠山村翠林竹制品厂,将毛竹加工量提升至30多吨/天,年产值提升至1000余万元,村集体分红收入由1.38万元增至20万元/年。大力推进上陵镇竹产业循环产业园招商引资,按照每100亩建设一个笋干制作工坊的密度,规划建设10家高标准的笋干制作工坊,生产深受江浙沪客户欢迎的压榨发酵型白笋干。
围绕“做活三产”,精心策划文旅项目。充分利用示范点竹海的色彩美、姿态美、音韵美和意境美,稳步推进翠山竹海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建设,预计景区建成后每年至少可接待2万名游客,以旅游业为引擎带动关联产业年增收约200万元。举办“走进翠山·畅享醉美竹海”系列活动,开展竹产业及民宿招商,发动意向签约农户32家。
用“竹”资源,增强社会效益
河源市把示范点作为竹产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地,全力提升示范点竹产业的社会效益。
以林权改革注入活水。上陵镇在示范点开展“林权变股权”试点,引导竹农以竹山入股、租赁、流转等方式盘活闲置竹林资源,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有序安排采伐,推进竹资源的流转培育。目前翠山村已完成竹林流转约3000亩,每年为村集体及村民增加收入18万元。
以人才培育激发活力。由深职大与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和平县工作队共同在示范点建设具备产业创新、技术推广和成果展示功能的“科技小院”,打造引进高校院所技术与人才的“桥头堡”。截至10月中旬,已开展“竹林抚育技术培训”“上陵镇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汇报及建议”等多场培训,有力提升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以示范引领带动发展。启动“千亩示范竹林”项目建设,遴选10户左右示范户,重点打造1000亩示范林,按照连点成线、连带成面的思路,为全县竹农提供可学习、可复制经验做法,目前已打造示范林7个共400亩,覆盖6个村。同时,结合县“双百行动”结对共建高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科研技术力量,打造200亩丰产毛竹示范林,从产业规划、产品研发、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促进示范点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竹”文章,丰富文化价值
依托示范点丰富的竹文化、客家文化,将翠山培育为“最美岭南竹海”湾区竹生态竹文化典型村,打造河源周边区域竹产业原料生产地、竹文化输出地、竹文旅目的地。
深挖“森林文化”。以“识竹”“赏竹”“游竹”“恋竹”“美丽乡村”为主题,规划建设一条全长6.15公里且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的竹林绿道,全力将示范点打造成集林分优化、生态富民、旅游休闲、森林康养、自然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型示范基地。截至10月中旬,建设完成游客服务中心1个、生态停车场1个、登山步道3.1公里。
弘扬“传统技艺”。依托上陵镇特色竹文化,复原传承非遗阳明纸造纸技艺和传统竹制品制作工艺,融入民宿经营和乡村旅游活动,培育集观竹、赏竹、品竹为一体的竹产业典型村。同时,将寨西将军山、罗村羊角石、米福盘石等旅游资源串珠成链,鼓励村民参与民宿、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文旅产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