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0-2025年)>意见的公告》意见征集结果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0-2025年)》,我局于2020年3月18日前公开征求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该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现将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情况予以公开,详见附件。

  附件:《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规划(2020-2025年)》民意征集结果反馈意见及采纳情况


广东省林业局

2020年3月28日



附件: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规划(2020-2025年)》民意征集结果反馈意见及采纳情况

序号


单位


公众修改意见和建议内容

公众理由

是否

采纳

理由

1

广州珠湾人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建议再梳理3S廊道理论体系,理清各廊道与3S之间的建设区别。

根据规划文本中的3S理论体系,目标地(sink)着重强调公众教育、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等功能。然而在生态廊道节点质量提升汇总表中,目标地的建设内容基 本围绕湿地环境修复,与公众教育、环境监测等功能无关,反而科普教育建设、生态旅游建设则布局在各段廊道中。由此建议,强调人为干扰较强的建设内容如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集中布局于目标地(sink)中,减少廊道其他关键节点或区域的人为干扰。


2

量化生态旅游建设措施,完善旅游建设任务表,明确游客容纳量。

本规划的建设原则中提到“全面保护,适度开发”,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生态旅游势必会对水鸟栖息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规划中缺乏关于生态旅游建设的数据支撑,对于生态旅游建设规模、人车流量、配套设施等缺少指导意义。建议应基于栖息地现状的生态质量,谨慎推算各廊道的旅游开发强度和游客容纳量,在生态旅游建设任务表中完善量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游客容纳规模等数据。整体减低并控制旅游开发强度,保障水鸟栖息地环境。


3

增强港澳两城的规划内容,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

现状分析方面,本规划仅对香港的水鸟湿地资源进行了分析,而澳门的资源数据则空白;而规划布局方面,缺乏香港、澳门的水鸟廊道布局考虑,建议增加香港的米浦湿地、澳门氹仔湿地在整个“两横四纵多支多点”空间布局中的讨论;保障措施方面,建议增加粤、港、澳政府配合共建水鸟廊道的合作协调机制,以实现真正的“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建设规划,而非广东省水鸟廊道建设规划


4

评估廊道中所有涉及建设的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积极措施降低负面影响。

如遵循可持续施工指南,使用环保材料等,不仅让外观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让建设本身的负面影响降低。


5

完善监测阶段,提升监测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依据目前的监测内容,将监测阶段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建设前,建设中,建成后,依次对比建设周期三个不同阶段的各项指标,助于了解本底生态情况的同时,利于评估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他生态影响。同时,建成后进一步设置监测周期,定期定时动态监测水鸟廊道的生态情况,为廊道的后续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6

建议明确并完善监测内容及指标,形成监测内容表格,并针对每个指标设定目标值。

首先,监测内容中建议人为活动有关指标,如人流量、车流量等;其次,监测指标可分为必测与可选两类,供不同廊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此,统一的监测内容将极大提升监测的可操作性,提高数据可比性和可信度,助于评估生态廊道建设影响和效果。


7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通过监测数据、建设信息等信息公开,提升公众监督、公众参与,善用公众力量,以投入较少的资源形成监测网络,共同监管水鸟廊道的生态环境,对于生态负面影响能够做到及时反馈、快速响应、及早干预、降低影响。


8

鼓励普通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生态廊道的保护与建设,为科研和长期监测作出贡献。

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除了科普宣传外,还可以调动公众参与,调动市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提升绿色生态意识并提升环保技能。


9

强调近自然生境营造的原则并将其适用于本规划中所有的生态廊道建设。

建议规划强调此项目与传统园林景观营造的区别,比如在设计中要考虑尽量减少后续的管理强度,让湿地植物逐渐进行自然演替;不以单一的审美角度看待“杂草”,要求景观像常见普通公园一般整齐有序,等等。


10

谨慎考虑芦苇生长泛滥时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在提到其优点时,同时考虑潜在风险,提醒各地根据当地水质进行选择,避免直接号召“优先种植”

本规划第28页提到,“2016年珠江口大部分近岸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指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较差”。据以往经验,劣水区域中芦苇很可能会因为水质富营养化过度生长,遮盖开放水域,导致一些体型较大的鸟类无法活动,其结果将不利于招引水鸟。当芦苇生长过度,则需要人为定时、分片对其进行割除,这将会增加长期的管理维护成本。


11

建议优先配置适合的乡土植物,谨慎选择新种植的植物物种与投放的鱼苗种类。

目前规划第四章中在一部分的建设内容里考虑了优先乡土植物,另一部分则遗漏了,因此建议将此原则应用于所有生态廊道建设中的植物配置选择,在生态效果相似的情况下,优先配置适合的乡土植物。并建议在引入前新种植物种时需确保其不是入侵物种,还要根据本地过往的数据监测、已有研究等,评估引入种对当地已有种群的生态影响,尽量减少扰动,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避免大范围推广。


12

复核珠海湿地面积。

第二章的表2-2粤港澳大湾区湿地面积统计中,珠海的湿地面积和湿地率远超其他城市,建议复核该数据的准确度,并附上统计说明。


13

廊道规划体系没有考虑深圳的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

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之一,区内的水鸟资源、湿地质量均佳,本次规划中尚未考虑该保护区的布局及其于其他关键生态节点的联动生态效益。


14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充分考虑不同鸟类的栖息地需求,只提一种生境营造模式反而会降低鸟类的多样性。

规划的水生境营造中只提到了以芦苇和香蒲为栖息地基础植物、蘊构树、乌桕等作为食源性植物的生境营造模式,在深圳湾区域有一些鹆鹬类在迁徙时只能栖息在水边的碎石滩区域,因此不同鸟类需求的栖息地类型、食源性植物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果把生境全改造成芦苇香蒲群落,如这些鹆鹬类将失去栖息地。

咸水种红树等营造生境、淡水营造香蒲芦苇为主的生境,但并非仅此一种,各地可选用适宜的乡土植物进行生境营造

15

进一步区分各次廊道、源、踏脚石、目标地主要希望保护、吸引的水鸟类型,再结合现有水鸟种类的保护,提出针对性、多样化的生境营造、水鸟食堂建设等策略。

由于湾区水鸟种类众多,各类水鸟的迁徙路线并不完全一致,所需的栖息地类型及食性也有所差异,目前规划里只提到了南部、北部主廊道的水鸟分布类型。

生态节点对各类水鸟全面保护

16

湛江市爱鸟协会

水鸟生态廊道建议增加区域:湛江市雷州湾沿海湿地——附城一带

进一步加大水鸟生态廊道,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防护功能,通过不同湿地的连接,为水鸟提供栖息地和迁移廊道,促进水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加强红树林、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营造与恢复,构建沿海绿色生态屏障。

湛江市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内。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征求《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0-2025年)》意见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