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南粤大地,有高楼林立、大道纵横,也有群山苍翠、江河奔流。2024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把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牵引,提出了“超额完成,看得见、摸得着、有欣喜”的更高要求。
活动现场
近日,“绿美广东·共建共享”研讨会第二场在广州举行,以“生态优先启新篇”为主题,邀请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同台交流,共话生态建设新模式,为如何在岭南山水间下好这盘绿色发展大棋建言献策、协同发力。
“绿美广东·共建共享”研讨会第二场
绿水青山生态建设成效显现
众木成林,郁郁葱葱,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如何通过森林资源保育工作,为秀美山川“加把力”,让绿美广东成色更足?
广东省森林资源保育中心主任薛春泉
会上,广东省森林资源保育中心主任薛春泉总结了四个“关键词”:一是“扩绿”,在山上持续推进荒山绿化、低效林改造,在山下提升县镇村绿化美化水平,提升绿量;二是“美绿”,在绿化面积扩大的基础上,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多种植乡土珍贵树种和经济树种,改善树种结构;三是“护绿”,加强封山育林和森林防火工作,把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保护好;四是“兴绿”,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新风尚。
薛春泉表示,当前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效渐显。“例如,从林业自身的角度看,广东林分优化提升、森林抚育提升‘两个200万亩’关键指标提前超额完成;现有19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实现了县域和省属国有林场全覆盖。从外界实践的层面看,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省打造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各类课程活动丰富多样;主流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讲好绿美广东故事,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广东省水利厅河湖长处二级调研员张伟民
打好“生态牌”,除了念好“山字经”,还要做活“水文章”。广东省水利厅河湖长处二级调研员张伟民表示,广东历年治水取得了良好成果,进入治水与兴水并举的新阶段,优质水资源、优美水生态环境大量呈现,具备了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的基础条件。2022年,广东省河长办启动发展绿色水经济的相关研究。2023年,广东部署“10+2”省级水经济试点工作,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提出发展绿色水经济的省份。
“考虑到水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广东发展绿色水经济采取的是积极创新、稳妥推进的原则,所以选择了试点先行。省级‘10+2’水经济试点,是由省河长办牵头,全省筛选10个水经济项目开展试点,同时选择佛山、江门两个地市开展全域水经济试点。另外,基于发展前景广阔、对生态环境影响可控、社会面需求较大等因素,我们选择了水上运动、优质水利用、水系旅游、滨水休闲康养等四个业态开展试点。”张伟民介绍道。
经过一年的试点,广东绿色水经济已开始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10月底,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33.8亿元(其中超过90%为社会资本投资),在带动就地就业、促进全域旅游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有效助力生态优势地区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目前全省已经储备了250多个、拟投资近500个亿的水经济发展项目。
科技赋能守护绿色“家底”
这份丰厚的绿色“家底”,离不开无数“绿色卫士”的辛勤守护。每年春夏,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早出晚归地开展林草湿荒调查工作,旨在建立“十年一次普查、年度动态监测”的体系。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林寿明
会上,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林寿明表示:“调查主要包括样地调查与图斑调查。为保障工作顺利推进,我院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和技术方案,组建技术团队进行样地调查,注重严格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图斑调查则由各个地方负责,我院组建了50多人的技术团队,制作全省底图,并在东莞、高州、佛冈等地全程助力试点工作,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林寿明表示,该院自2021年获广东省林业局授牌“数字林业技术中心”以来,持续创新技术手段,推动林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RTK实时定位技术,将外业定位精确度提升至厘米级,有效提高了调查效率。此外,他们开发了集数据采集与综合分析于一体的App,实现了数据处理的简化和实时化。
“这款App让我们能够更快速地核查和输入信息,以往纸上记录的繁琐流程得到了有效简化。”林寿明补充道,“我们还通过三维仿真技术展示数据,构建了湛江金牛岛红树林和广州增城绿美广东示范点的精确场景,为公众和决策者提供了沉浸式体验。”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龙永彬
科研人员的“智慧支撑”同样重要。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龙永彬介绍,广东省林科院成立于1958年,主要负责林业应用基础与技术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和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的任务。在人才队伍层面,该院现有在职职工156名,其中博士80余人。“为充分发挥‘智囊团’力量,去年3月,我院组建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专班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技术包片工作组,负责江门、湛江、茂名、阳江、云浮、清远市等6个地市技术支撑工作。”
在科研平台层面,广东省林科院成立国家林草局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实验室,以及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同时,创建广东南岭、广东东江源、广东沿海、广东海丰湿地等四个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为绿美广东生态价值提供科学测算和数据。
林木良种是种业振兴发展的“芯片”。龙永彬表示,广东省林科院建院以来,选育林木新品种和省级良种约170个,像日常见到的樟树、木荷、枫香、红锥等良种种苗,适应性强、材质好、用途广泛,已经在全省21个地级市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优化树种结构和提高森林质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多部门协同联动“大合唱”
打造高品质生态,不能靠单一部门“独自唱”,而要向多部门“大合唱”转变。
“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需要多方协作。规划院按照省林业局的工作要求,通过参与住建厅、交通运输厅等部门制定政策指引,不仅在技术上提供支持,还积极参与跨部门合作。”林寿明指出,生态建设必须兼顾“绿”与“美”,并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为此,他们推广经济价值树种的种植,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薛春泉的观点亦是如此,“绿、美、富是融为一体的,绿了的本质就是美,美了还要百姓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百千万工程”是互融互通的,要在绿美致富道路上相向发力,同时在强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用心用力,将广东林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他建议,一方面,各部门在推动建设原有任务上各司其职,把年度既定目标完成好,往深里走并做出成效;另一方面,在抓好新建任务上出新出彩协同发力,特别是今年提出新建一批以郊野公园、山地公园类为主的示范点,要在全省57个县(市)启动各新建1个郊野公园或山地公园类绿美示范点的任务,并纳入县城规划设计。
以需求为导向的部门联动同样重要。龙永彬举例称,“平日里,有关单位和部门会到我院进行调研交流,比如讨论老百姓需要的‘摇钱树’都有哪些品种,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科学推进县镇村绿化工作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多方良性互动。”
立足于绿色水经济的视角,张伟民坦言,虽然河长办、林长办作为机制建设和协调平台,都已经比较成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涉及多部门的重要事业,如何形成行政资源合力推动保护前提下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很现实的命题。“尤其是创新型事业,比如水上运动涉及岸线占用、码头规划、防洪和航线影响评价、安全生产等诸多许可或监管事项,需要多方面的大力协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