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林业局等十四部门关于贯彻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党委政法委、党委网信办、教育局、公安局、生态环境局、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邮政管理局,广铁集团在粤各合资公司,南方航空、九元航空、中航货运,广东省机场集团,白云、珠海、揭阳、湛江、惠州、佛山、梅州、韶关机场,广州、深圳、拱北、汕头、黄埔、江门、湛江海关: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新保护法”)已于2023年5月1日施行。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现就贯彻落实新保护法、依法全面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各地林业、渔业主管部门要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积极争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支持,制定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相关保护规划和措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

  二、各司其职,严格监管。各地要建立由林业、渔业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的野生动物联合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林长制考核和平安建设考评作用,建立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捕捞、人工繁育、出售、购买、食用、利用、运输、携带、寄递、进出口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市场监督管理、海关、铁路、道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交易、利用、运输、携带、寄递等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对商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平台、餐饮等交易、消费场所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加大对涉及食用野生动物的“野味”招牌、菜谱和广告进行清理整顿。海关依法对野生动物实施进出境检疫,凭进口批准文件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以及检疫证明按照规定办理通关手续,及时发现和查处非法进出口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行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对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实施检疫。铁路、道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企业对托运、携带、交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应当查验其相关证件、文件副本或者专用标识,对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承运、寄递。交通运输、铁路监督管理、民用航空、邮政管理等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对未按照规定查验或者承运、寄递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查处。林业、农业农村、网信、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电信管理等部门要依职责督导属地网络交易平台、个人微博、微信、抖音等账号全面清除网上非法出售、购买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信息,以及销售电子诱捕装置、粘网、捕鸟网、猎套、猎夹、钢丝套等禁用猎捕工具的内容,及时发现和查处相关违法行为。公安机关要结合平安广东建设,加强与林业、渔业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破坏各类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

  三、突出重点,全面禁猎。全面加强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保护,禁止猎捕、杀害法律法规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家、省规定禁止猎捕的其他野生动物。依法禁止使用毒药、爆炸物、电击或者电子诱捕装置以及猎套、猎夹、捕鸟网、地枪、排铳等工具进行猎捕,禁止使用夜间照明行猎、歼灭性围猎、捣毁巢穴、火攻、烟熏、网捕等方法进行猎捕;禁止为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或者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发布广告;禁止网络平台、商品交易市场、餐饮场所等,为违法出售、购买、食用及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或者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提供展示、交易、消费服务。各地林业、渔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对不具备划定自然保护地条件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积极争取和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法划定禁猎(渔)区、禁猎(渔)期,依法公布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并及时向社会公告。因科学研究、种群调控、疫源疫病监测、疫情防控、物种保护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猎捕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并落实好新保护法对猎捕活动的专业性要求。

  四、加强调查,系统保护。各地林业、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定期组织或者委托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档案,形成全面覆盖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和其他重点区域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保护、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加强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管理,加快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野生动物就地保护。加强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管护巡护,特别是对国家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以及野生鸟类集群分布的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等生境的监测;要通过林长制考核,压紧压实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责任,落实网格化管理。依法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强化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鸟类迁徙通道管理,依法开展建设项目对此类栖息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避免、消除或者减少项目实施对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实施生态修复。

  五、完善体制,加强保障。各地要结合全面推行林长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配备与目标任务相适应的工作力量。要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建设,各级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吸纳符合条件的人工繁育基地、动物园、科研教学单位、推广机构等单位参与收容救护工作,完善收容救护体系;加强对收容救护机构、社会组织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的规范和指导,禁止以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为名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检疫和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动物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做到勤监测、早发现、严控制,及时应对和有效控制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强化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支持科学研究机构以物种保护为目的人工繁育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压实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单位主体责任,保障野生动物健康和繁育条件,采取安全措施,防止野生动物逃逸和伤人。加快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电子证照应用,有序引导人工繁育单位换发和使用新证,建立健全人工繁育档案,逐步落实对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保护野生动物实行标识管理制度。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应当以人工繁育种群为主,有利于野外种群养护,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尊重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信息公开工作。

  六、科学调控,实施补偿。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野生动物致害预防控制、种群调控和事后补偿等综合管理制度体系,建立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各地要树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生物特性和活动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建设隔离防护设施、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预防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对种群数量明显超过环境容纳量、频繁造成危害的野猪等野生动物,依法采取迁地保护、猎捕等种群调控措施,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要科学调控种群数量,有效减少致害因素,依法依规探索猎获物妥善处理和综合利用。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推动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实施,鼓励和引导保险机构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逐步推进野生动物致害赔偿纳入相关保险赔偿范围,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七、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对相关从业人员野生动物保护普法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禁食野生动物的宣传,引导全社会成员遵守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规定,移风易俗,自觉抵制食用野生动物,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科学放生野生动物的宣传,规范野生动物放生行为,防止外来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教育部门要把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基本常识纳入中小学校生态保护教育相关内容。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广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先进事迹,增强社会公众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爱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

  本通知自2024年8月8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8年12月31日。

广东省林业局  中共广东省委政法委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公安厅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广东省邮政管理局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民航广东监管局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

2024年7月5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