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的南端,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重要的生态发展区,素有“南岭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生态屏障”之称。全市总面积1.84万平方公里,辖3区7县(市),户籍人口326.5万人,林业用地达14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2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5.05%,活立木蓄积量8966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3%,绿地率37.8%,人均公共绿地12.52平方米。先后荣获“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城市”“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林业生态市”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道路绿化、城乡绿化和村庄绿化美化等一系列国土绿化工程,在广东省率先建立了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和护林员管理系统,率先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率先建立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率先探索碳普惠制-林业碳汇-乡村振兴模式并成功实现交易。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有林地面积、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等绿色发展重要指标保持在广东省前列。
高起点推动机制创新,落实国土绿化责任
韶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为主任的市绿化委员会,市绿委办工作机构健全,国土绿化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相继编制并实施了《韶关市建设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行动方案》《韶关市城区三年提升计划》《韶关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按照 “山水岭南名城,宜居活力韶关”的建设理念,分别对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城乡绿化布局和林业生态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定位,全方位提升林业的生态修复功能和城市绿化水平,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书,将国土绿化工作列为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和县域考核内容,每年进行考核,确保各项国土绿化任务、目标和责任落到实处。
高标准提升国土绿化质量,有效增加绿地森林面积
一是以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全面增绿。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国土绿化规划为导向,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国土绿化格局。2016年以来,全市筹措造林绿化资金23亿元,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7.08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42.65万公顷,实施封山育林面积91万公顷,实现了国土绿化质和量全面提升跨越;二是以森林(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积极建绿。按照 “三山嵌城、三江贯流、组团隔离、绿星棋布”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思路,新建和提质改造森林公园109个、湿地公园11个,新建绿地面积32.3万公顷,建成韶关城区小绿地公园、休闲游园113个,并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基本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三是以韶关城区提升为手段,强力还绿。实施城区三年提升计划,突出韶关“三江六岸”的生态修复,打造了一批 “大绿量、多层次”的城市绿化景观大道,有效提升了城区生态景观品质,初步实现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绿在心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格局;四是以开展园林式单位评选活动为补充,及时补绿。通过开展园林式单位评选活动,有效推动了机关、学校、医院、居住小区及工业园区的绿化提质改造,全市70%以上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地率达到省级标准;五是以村庄庭院绿化为依托,见缝插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开展了以“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和“森林小镇”“绿美古树乡村”建设,已经建成具有岭南魅力的绿化美化示范村603个。
高水平保护森林资源,坚决守住绿水青山
深入推进林业生态红线保护行动,认真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严守森林、林地、湿地和物种生态红线,严格林地的管理,规范森林资源监管,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始终保持对破坏国土绿化违法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大力推进“平安林区”建设,有效维护了林区秩序的和谐稳定;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全市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34个,落实生态公益林面积64.68万公顷,通过碳汇造林、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措施,一、二类生态公益林面积占85%以上。2018年,韶关成功申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建设1000平方公里的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韶关市人大颁布了《韶关市野外用火管理条例》,从立法的层面加强野外火源的管控,健全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立了森林航空消防基地,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和护林员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森林防火监控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高质量推进义务植树活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
一是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文艺晚会、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知识竞赛、摄影大赛、公益广告、公益短信、微信等各种宣传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国土绿化宣传。韶关市建立森林、湿地等生态文化宣传教育馆13处,生态文化科普展馆20处,设立生态文化科普长廊40多个,安装科普教育宣传牌300多个,通过举办“植树节”“爱鸟周”“科普日”以及森林旅游节、茶文化节、樱花节等生态科普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植绿、爱绿、护绿氛围,让老百姓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国土绿化成果;二是市政府制定了《韶关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管理办法》,大力开展富有特色、群众认可的“互联网+义务植树”等形式多样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了登记卡和考核制度,以乡镇(街道)、村组为单位,建卡率达到98.1%。各级党政军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每年多次带头参加植树,机关、企事业和市民以捐资出力、认种认养、捐赠树木等内容丰富的义务植树形式,建成了“青年林”、“巾帼林”、“市直机关植树林”等义务植树基地。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有1137.3万人次参加全民义务植树,共植树4625.4万株,植树保存率94.5%,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7.2%。三是以新一轮古树名木普查建档为契机,建立了《韶关市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和《韶关市古树名木信息网》,将全市7988株古树名木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监管,实现全市古树名木资源网上一张图信息化管理,各类档案齐全,管护措施到位,古树名木保存率100%。在全国最美古树评选活动中,广东省有6株古树入选全国“最美古树”中,韶关市南雄枳椇王和始兴米椎王2株入选全国“最美古树”。
高效益发展绿色惠民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拓展绿色惠民产业功能,狠抓油茶、茶叶、铁皮石斛、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林农创新创业,促进兴林惠民富民,推动林业产业扶贫。目前,全市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23.3万公顷,乡土珍贵阔叶林基地6.67万公顷,竹子基地13.3万公顷,油茶基地2万公顷,茶叶基地1万公顷,2018年,林业年产值230.32亿元;二是积极探索具有韶关特色的碳普惠激励机制,偿试了以碳普惠制-林业碳汇-乡村振兴的模式, 2018年,全市36个省定贫困村的林业碳普惠项目获得省级备案和核证,成交碳汇减排量30.78万吨,交易金额达502万元;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依托各级森林(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旅游载体,打造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森林小镇、绿美古树乡村、森林人家、生态文化村等,通过举办森林文化节、茶文化节、杨梅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着力打造森林康养、观光休闲、森林探险、春赏杜鹃、金秋采摘为主的森林旅游品牌,2018年,年接待森林旅游1600多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98亿元,绿色惠民产业已经成为韶关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和林业经济新增长点。
粤北明珠今更靓,生态韶关绿更浓。“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已成为韶关人民共同的心声。今日的韶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起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朝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奋力前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