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深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大地伤疤”蜕变“大地之肺”

  几个月前,废弃的矿山还是地表裸露,寸草不生,如今却是绿意盎然,草长莺飞。这是记者在德庆县莫村镇黄铜降水库附近的富士瓷土矿山看到的惊人变化。这也是肇庆市矿山生态修复,弘扬“岳山造林”精神,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因地制宜复绿展新颜

  富士瓷土矿山位于大山深处,在一座高山的半山腰上,凹下去的区域便是矿区,有着满目苍翠的绿色植被,俨然“大地之肺”。

  低矮的草丛将矿区的地表覆盖,平面上、边坡上、沟壑里,都有它们的身影,生命力旺盛,正迎风摇曳;高一些的是灌木丛,最高的是乔木,都抽出了许多嫩芽、长出了新枝。

  2015年,矿区停止开采后,因过去山体大面积开挖,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同时矿区内还存在废渣堆占土地、石漠化严重、动植物多样性退化及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对矿山复绿,最关键的是改良土壤、选材、管护。”德庆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股股长张学峰说,德庆县因地制宜,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水则水”的治理原则,在草种上选种了耐旱、易成活的黑麦草和狗牙草,灌木则选种了大红花、三角梅等植物,乔木则选种了松树和马占相思,边坡处选种了葛藤、猪屎豆等藤本植物,形成一个立体的植被生态系统。

  定期跟进+市场化双管齐下

  为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德庆县首先改良土壤,将土壤与肥料一起混合后,一车车运输到矿区,铺上了50厘米厚的土壤,覆土面积达10公顷。

  同时,修建了一条条排水渠,防止冲刷地表。为了给植物充足的水源补给,在每一个平面片区,都开挖了蓄水池,安装上喷淋设施。在植物生长前期,每天对植物喷淋,长出新芽后逐渐减少次数。成活后的一两个月,也会定期检查植被是否突变。

  张学峰说,通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原本破损山体重披绿装、重展绿颜,生态修复了才能更好地复绿复垦,让废弃矿山变“金山银山”。

  在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中,还涌现出一批精品工程项目,切实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如高要区西头石场矿山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成为肇庆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典型。

  西头石场矿山位于高要区金渡镇西头村。项目生态修复工程投入总预算达到约623万元,整体成本较高。

  对此,高要区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由属地自然资源部门委托金渡镇政府对修复工程中产生的多余废弃土石料实施拍卖,最终成交价为407万元,全部用于弥补项目的修复,项目实际投入由623万元减少到约200万元,切实减轻了政府财政投入负担。

  绿色矿山实现全面落实

  据了解,肇庆市自然资源局积极构建“争取上级财政奖补+强化本级财政保障+引导县级配套投入+扩大金融渠道支持”的矿山治理资金体系,有力保障项目实施。近三年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400多万元,地方配套落实1300多万元,社会主体投入2000多万元。

  2021至2023年,肇庆市通过自然恢复、工程治理、转型利用等多种形式完成矿山生态修复治理306公顷,折合约3平方公里,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

  其中,对有明确责任主体的生产矿山和停产矿山,由相关责任人完成治理160公顷;对历史遗留矿山项目,由政府作为修复责任主体,完成治理146公顷。

  至2023年底,全市持证在采矿山已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提前两年达标,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从无到有、从零星到全面落实的跨越式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