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物种用足迹为汕头生态“点赞”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作为北回归线上一座兼具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的海滨城市,汕头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

  近年来,汕头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高标准推进绿美汕头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正在鮀城大地上呈现。

  “湿地宝藏”维护生物多样

  在澄海区义丰溪入海口、合昌围沿海地带,红嘴鸥、青头潜鸭、翠鸟等在湿地中飞翔、觅食,白鹭在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中栖息,宛如小鸟天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汕头有着得天独厚的“湿地宝藏”。根据2022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汕头市湿地面积计约64.6万亩,其中沿海滩涂7.4万亩、红树林地4342.8亩、内陆滩涂1601.4亩。全市红树林地主要分布在澄海区和金平区,经自然历史积淀及多年打造,已成为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为多种动物提供栖息、觅食和繁衍场所,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海岸线自然景观,改善滨海生态环境。

  在红树林湿地,有海陆相接的特殊风景,有水陆两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情实景。汕头海岸湿地是中国三大国际候鸟迁徙路径之一,秋冬季栖息着许多跨境的越冬候鸟,数量达数十万只。汕头市现有鸟类130多种,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18种,属省级保护的有28种。鸟类的种类数量,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再现汕头,反映汕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果斐然。

  近年来,汕头市编制专项规划,加强规划引领,规范湿地红树林保护。2023年底,汕头市编制印发《汕头市自然保护地规划》,启动编制《汕头市湿地保护规划》《汕头市红树林保护规划》,统筹发展与保护,因地制宜进行空间规划布局,引领全市湿地红树林保护。2023年11月,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和红树林营造修复的通知》,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工作责任,明确湿地红树林保护的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工作原则、具体要求及责任追究方法,为全市湿地红树林保护提供基本遵循和工作规范。当前,整合优化后,汕头市有19个自然保护地,其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截至2023年12月,汕头市完成红树林营造77.08公顷、红树林修复117.83公顷。

  “海洋精灵”已成南澳“常客”

  近年来,汕头市创新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千方百计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多方监督维护生物多样性,在追青逐绿中跑出汕头“加速度”。地处南澳岛东南方的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粤东首个海洋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里水文气候条件独特,海底地形地貌奇特,生物多样性丰富。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被称为“海洋精灵”。南澳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也是广东省中华白海豚重要的栖息地之一。近年来,汕头海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白海豚成了南澳周边海域的“常客”,许多市民朋友及渔民常常能幸运地发现它们的踪迹,其中不乏中华白海豚。珍稀的白海豚是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这一现象是汕头市海洋生态环境向好的真实写照。

  目前,保护区已发现海洋生物1300多种,772种主要经济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在这里繁衍生息。2019年,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时,发现保护区内存在造礁石珊瑚群落,共15种石珊瑚,其中14种为造礁珊瑚。这表明南澎列岛的石珊瑚群落在保护区的管理下,远离人类活动的干扰,水体理化环境条件优越,维持相对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借助信息化设备加强保护管理,建立联合执法合作机制,在保护区核心区内的中澎岛、顶澎岛等无人岛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对误入船只进行劝退。同时,加大宣教基地投入,建设科普文化长廊、自然课堂等,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海洋生物保护知识。

  “海鸟王国”再现濒危鸟种

  优良的生态环境,引得“贵客”来。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分布于南澳主岛以外的2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256.5公顷。保护区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在高峰期,核心区可见到成千上万的候鸟,素有“海鸟王国”“候鸟天堂”之称。2019年,南澳候鸟保护区被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广东十佳观鸟胜地”称号。2023年,保护区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

  据最新调查,一年四季在保护区停留过的各种候鸟、旅鸟、留鸟和繁殖鸟等有120种,其中中华凤头燕鸥、白腹海雕、白腹军舰鸟、白尾海雕、黄嘴白鹭、斑嘴鹈鹕、小青脚鹬等7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岩鹭、大凤头燕鸥、黑腹军舰鸟、海鸬鹚、红脚鲣鸟、翻石鹬、白腰杓鹬等17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褐翅燕鸥、粉红燕鸥、黑枕燕鸥、黑叉尾海燕、黑尾鸥、红嘴巨燕鸥等28种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

  2023年7月,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国内“中华凤头燕鸥保护联盟”。同年8月,汕头融媒集团生态摄影师郑康华受邀在保护区开展调查时,发现并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凤头燕鸥,这是保护区自2006年发现大凤头燕鸥种群后,首次在保护区监测到中华凤头燕鸥。据研究,中华凤头燕鸥会利用大凤头燕鸥的集群保护习性,混群于大凤头燕鸥族群中进行栖息、繁殖和迁徙。南澳候鸟保护区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大凤头燕鸥繁殖地,每年在保护区栖息繁殖的大凤头燕鸥数量稳定在上万只。

  因此,南澳候鸟保护区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绝非偶然。这反映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保护区利用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区内24小时不间断监控,实施日常的网格化巡护策略,并在候鸟繁殖期加强巡护频率。与此同时,保护区积极联合巡护执法,有力震慑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确保保护区生态资源领域安全稳定,为候鸟觅食、栖息、繁殖营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自然环境。保护区还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广覆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工作,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同开展候鸟监测调查和规范性环志工作,提高对候鸟保护的科学研究能力。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