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植物多样性诺亚方舟 探索物种保护深圳模式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绿美广东”“山海连城绿美深圳”行动,连日来,一场备受瞩目的绿色行动在岭南大地穿越山海,引发广泛关注。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支持下,由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简称“兰科中心”)发起举办的“统筹野生兰科和蕨类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试点工作座谈会暨桫椤野外回归活动”,于5月23日至25日在深圳市和茂名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家、省、市各级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植物园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32家单位的60余名代表参与。

  在深圳调研和座谈期间,与会人员围绕珍稀濒危野生兰科植物(俗称兰花)、蕨类植物的保育工作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并就“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相结合试点工作”等碰撞观点、互鉴互学。在茂名市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兰科中心科研团队人工扩繁的500株桫椤、500株中华桫椤植株回归山野,将活动推向高潮。期间,兰科中心与茂名市林业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将就野生兰科和蕨类植物的保护开展更多合作探索。

  “本次活动是兰科中心本着‘立足深圳、服务广东、联动全国’开展先行先试的宗旨而发起,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以兰科植物、蕨类植物这两大旗舰植物类群的保护研究为起点,共同探索植物多样性科学保护、有效保护的实现路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好成效起到推动作用。”兰科中心主任陈建兵表示。

  “旗舰物种”成功回归 种好植物保育“试验田”

  孟夏时节的深圳湿热多雨,位于盐田区的一片沟谷雨林内水汽氤氲、露华浸草,林下近百丛身份特殊的紫纹兜兰正恣意生长……“这些是我们中心野外人工授粉并收集果龄适合的果荚,在人工环境下无菌播种扩繁出来的幼苗迁地保育成功后,再回归自然的,从2018年开始至今,通过近6年的持续监测、回归科学研究和技术改良,它们回归两年的成活率,从前期的20%-40%提高到了目前的60%-80%,并在自然环境下能正常开花并产生了二代苗。回归种苗产生二代苗,建立稳定的回归居群,是回归成功的重要标志。”5月23日,与会人员一行来到紫纹兜兰野外回归就地保护监测点进行调研,现场,兰科中心副主任王美娜介绍道。

  作为深圳本土野生植物中的“明星物种”,紫纹兜兰及其所在的兜兰属有着“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由于野外种群受到威胁,我国兜兰属植物除带叶兜兰和硬叶兜兰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外,均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肩负兰花种质资源保护使命的兰科中心,深知职责之重,自2005年开始对濒危紫纹兜兰开展了资源调查和监测,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传粉生物学等基础植物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迁地保护与人工繁殖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繁育出万余株紫纹兜兰幼苗。2018年7月,“紫纹兜兰回归自然暨兰科植物保育研讨活动”在深圳成功举办。在回归现场,数十家社团组织和知名企业联合向社会发出“保护野生兰花,拒绝无序买卖”倡议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助推兰科植物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进程。通过兰花的保护研究与实践工作,兰科中心构建出一种“植物学基础研究+迁地保护应用基础研究+人工繁殖关键技术攻关+成果社会应用”的创新模式。

  目前,兰科中心已采取原生境增强回归、灭绝地回归、异地回归三种不同的方式,将紫纹兜兰陆续回归至山野,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繁育研究、野外回归、长期监测、普法宣传等措施的开展,现存紫纹兜兰野生资源稳定生长,有效缓解了紫纹兜兰野生种群濒临灭绝的压力。

  基于紫纹兜兰回归的成功经验,兰科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人工扩繁和野外回归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陆续回归了深圳香荚兰、始兴石斛、水蕨等10多种的兰科和蕨类植物,野外生长形势良好,对野生种群复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深圳为起点,兰科中心放眼全国,积极开展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保育工作以及回归和监测。目前,该中心已引种收集保存了3000多种兰科植物,1500余种蕨类植物,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珍稀濒危植物会在这里得到人工扩繁并回归山野,一艘绿色“诺亚方舟” 正在梧桐山下加速建成。

  保护中心规模初显 激活原始创新“动力源”

  金毛狗、骨碎补、贯众……走进兰科中心的蕨类植物迁地保护中心,数十种共计千余盆珍稀蕨类人工苗在炼苗场的苗床上整齐地摆放着,另一侧的濒危蕨类植物专类园,集科学内涵、园艺艺术和文化展示于一体,形成完整的蕨类植物迁地保育生态系统,满足植物生长的同时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看到如此规模的保护中心我十分惊喜,深圳不愧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植物保育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参观完蕨类植物迁地保护中心后,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会长黄建华赞叹道。而这,只是兰科中心正在推动建设的三大重点植物类群保护研究中心的部分展示。

  目前,兰科中心正全力推进兰科植物保护研究基地、蕨类植物保护研究基地以及广东特有植物保护研究基地三大重点项目建设,力求以更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保护,以更好的成果转化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保护、研究、科普、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同时,兰科中心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员工队伍中直接从事科研和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占比75%。

  据了解,兰科中心已经制定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打造‘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推广’创新链,在保护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建设,以及植物种质创新和植物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进展。

  通过大力发展人工繁育技术,既让技术成果得以支持濒危植物种群的复壮,还可进一步将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减轻社会在植物应用需求上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依赖。

  回望兰科中心的发展历程,可谓硕果盈枝——发表植物新种100余种,丰富了深圳本土和全国的植物资源;科研成果多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夯实了兰科植物的基础研究;通过保护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理论研究,创建了国际一流的兰科植物迁地保护生态系统,进而推进了生长功能性状相近的蕨类植物类群迁地保护研究,建立了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蕨类植物保育体系,与广东乡土植物保护研究紧密结合,为探索创建植物迁地保护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应用研究方面,兰科中心累计攻克了500种以上的兰科植物繁殖技术,300余种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技术。近5年申报植物新品种2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20余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已陆续获得授权。与此同时,通过技术服务赋能区域和企业发展新项目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以创新推动物种保护和产业转化,兰科中心正以新型特色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策源地之姿态,赋能“绿美广东”“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

  就地迁地结合开展 争当物种保护“排头兵”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作为我国的超大型城市之一,深圳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双区”建设的定位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的示范路径。就在刚刚过去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深圳发布了《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公示《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4-2035年)》向社会征询意见。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见证着深圳致力打造生物多样性样板城市的决心。

  那么,作为坐落在深圳这片生态热土上的科研机构,又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作出怎样的探索实践?兰科中心以一场1000株桫椤、中华桫椤的回归野外活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此次兰科中心与茂名市云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展濒危野生植物回归就地保护监测工作,标志着“统筹野生兰科和蕨类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试点工作”的正式启动,对推进濒危野生植物的保育工作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

  据悉,多年来兰科中心始终坚持在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相结合上做出探索,其中,针对扇脉杓兰在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野外监测站点,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始兴石斛回归监测站点,在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霍山石斛监测站点……通过近5年来的探索实践,兰科中心已对迁地保护与回归就地保护监测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素材。

  此次活动上,兰科中心正式提出《统筹野生兰科和蕨类植物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试点工作方案(讨论稿)》,得到了与会单位的充分肯定与积极响应,纷纷表示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兰科中心开展统筹试点的倡议,共同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希望通过这次座谈能够与更多地区合作,在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凝聚合力共同探索出一条‘深圳路径’,形成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的一个良好案例,促进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植物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养成。”兰科中心负责人表示。

  林草兴则生态兴。

  接下来,兰科中心将切实落实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政方针,通过做优濒危植物保护链,做强生态科技创新链,做实生物多样性发展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维发展”。持续与更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开展深度合作,为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做出不断探索。积极助力深圳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绘就万物共生、和谐共荣的绿色画卷!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