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清凉山走走吗?”在梅州,这已成为市民周末或节假日最常见的打招呼用语。作为广东唯一的市级郊野公园,规划面积56.76平方公里的清凉山郊野公园,是一座天然“绿色宝库”,也是梅州展示绿美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为梅江区三镇六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动能”。
当前,梅城区域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集聚。清凉山郊野公园发挥天然资源优势,探索“林城人相融相生”,既是休闲旅游胜地,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努力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共绘山色
森林覆盖率达92%
“清凉山上纳清凉!”当地人的一句俗语,道出了清凉山郊野公园清凉的“秘密”——森林覆盖率高达92%,最高峰海拔达888.7米,气温相较城区低五六度。此地山势高,林木繁茂,常年雨雾弥漫,是超大的“天然氧吧”,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目前,已发现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和珍稀濒危野生保护植物超65种。保护并利用好林木资源,不仅要顺其自然,更要事在人为。在公园入口高架桥下的空地,“文化林”“人大代表林”齐齐排开;在泮坑村的村心公园,“先锋林”“乡贤林”“结对共建林”相映成趣……
这得益于梅州深入开展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植绿护绿,共建绿美家园。
“在植绿的同时,我们还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梅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梅江分步优化低质低效林区24亩,抚育提升林区2247亩,连片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推动森林资源增量、生态增效、景观增色。今年以来,全区植树约43万棵,实现人人种植一棵树。
同时,梅江区推深做实“林长制”,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守护好梅州中心城区的“绿色宝库”。除了严格落实日常巡护外,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护林手段。比如,当地林业部门实施“一树一档”,用大数据赋能古树名木,守护折木荷、红锥等615株古树名木;治理松材线虫区6579亩,建设生物防火带11.87公里……
做活山林
融合发展农文旅
如果说植绿是事在人为,那么,兴绿则是顺势而为。
围绕着共享绿美山林,达到“林中有人家、家园处处美”的效果,清凉山全力发展农文旅生态产业,铺就和美乡村致富路。
沿着公园的“桥情廊意”风雨走廊拾级而上,据了解,这里正在规划建设自然教育科普馆,科普馆后面山坡上将新增一条登山步道,拓增绿色价值。
按照规划,今年公园将增加绿美乡村建设区163亩、自然教育科普区2050亩、湿地教育科普区216亩、自然教育径3公里、森林抚育提升1039.5亩,持续完善一批科普宣传标识和基础设施。
在此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登山步道中,改善林相已经初见成效。山樱花、木荷、油桐、鸭脚树、苦楝树等都有自己的名片,新栽种的五指毛桃、桃金娘、山楂等长势喜人。
“市民游客不仅需要休闲散步、锻炼身体和打卡游玩的场所,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科普空间。”清凉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相关负责人说,当市民游客经过各个感应智慧杆,便能立即听到游园知识播报,增加科普知识。
唱好“山歌”
绿美经济有前景
越过泮坑风景区的小山丘,便到了小密村片区。环绕小密水库,古木林立,吸引游人自驾、纳凉、徒步,愈发变靓的公园也成为当地人的“致富宝地”。
2023年,清凉山郊野公园范围内的长沙镇小密村、三角镇泮坑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依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两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0万元。
在小密村,靠山种茶的村民有50多户。为做强茶产业,去年,清凉村成立了由村经联社控股、村集体占股67%、村民占股33%的强村富民公司。
站在清凉山上,虽然春茶已采摘完毕,但山头依旧绿油油一片,不时吹来阵阵微风,侯保添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