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计划到2035年,实现公园数量达2000个以上

  8月7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在官网挂出了关于公开征求《广州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2023-2035)》(以下简称“规划”)意见的公告。规划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公园数量达2000个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园指数达0.9以上。此外,引入免费WiFi等智能设施。

  到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

  规划的目标为:到2027年,公园规模体系基本完善,空间布局趋向均好,综合效益有所提升,初步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公园城市。

  到2035年,实现公园数量达2000个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园指数达0.9以上;到2035年,实现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以上,公园连通比例达80%以上;实现公园古树名木保护率100%,公园年均游客量达2.0亿人次。

  老人、儿童、青年人都有自己的就近活动空间

  考虑到全年龄段人群多层次休闲游憩需要,突出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规划提出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公园的功能与设施配置,提供为老适老、儿童友好、吸引青年人的就近活动空间。

  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满足儿童对游乐、安全、景观的需求,打造充满童趣、环境友好的活动空间。面向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游憩活动需求,分类设置儿童游戏设施,针对学龄前儿童宜设置秋千、滑梯等设施;针对学龄儿童宜设置平衡木、单杠、攀爬类设施等设施。

  面向青少年和成人体育健身活动需求,根据公园类型、用地规模、场地条件等,因地制宜完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门球等大众型运动场地与嵌入式体育设施配置,有条件的公园可适当配建攀岩、滑板、飞盘等特色活动空间,提升年轻时尚活力。

  针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变化,生理、心理需求变化,提供满足健身、休憩、娱乐、康复、代际融合等多种类型活动空间,设置曲艺舞台等场地,建设一定规模休息区以及缓跑径、全民健身设施等群众性体育设施,并针对性布置桌椅、扶手、轮椅坡道等设施。

  每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配置1个游园(口袋公园)

  规划提出,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构建完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

  结合旧村改造、旧厂改造、旧城改造、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违法建设拆除等城市更新工作,利用各类低效闲置空间,如建筑退线空间、滨水空间、街旁空地、桥下空间等,见缝插绿推动游园(口袋公园)建设,实现每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配置1个游园(口袋公园),建成区居住用地步行300米见绿,营造绿美环境。

  针对2035年全市规划建成各类公园不少于2000个这一目标,规划也进行了拆解:其中,规划建成生态公园不少于120个,城市公园不少于120个,社区公园不少于300个,游园(口袋公园)不少于1500个。通过均好布局全域公园,锚固城市生态格局,引领城市发展,提升公园服务覆盖水平

  引入免费WiFi等智能设施

  现代人怎么可以没有WiFi?规划提出,重点完善公园智慧运维功能,引入视频监控、公共广播、综合管网、能耗管理、设备管控、环境监测、客流分析、无人信用零售、智慧展厅、智能警务、免费WiFi等智能设施,实现便利化生活和智慧化管理。

  持续更新广州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区域名单

  2022年初,广州市在24个公园绿地试点开放草坪,给市民搭帐篷。一经推出,便火爆全城。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在原先试点的24个公园绿地基础上,将开放的绿地草坪及林下空间增加至112个,服务市民群众达1000万人次。规划提出,要持续更新广州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区域名单,结合人群活动热度,在全市各区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分别划定可搭帐篷或开展其他活动的开放共享区域,明确预约制度、管理要求,扩展自动售卖机、体育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大众餐饮商业、遮阳设施等以公益性为主的服务配套,有序引导游客活动。

  建设一批古树公园

  规划还提出,充分挖掘全市古树名木历史文化、生态经济、人文资源价值,根据古树群集中程度、所处地块用地属性、周边交通便利水平及人口密集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保护、科普、宣教、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古树公园,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树名木故事。

  在如何建设方面,规划提出,将生态功能突出、具有长期保护价值的已建成绿地纳入永久保护绿地。除国家重大建设工程、行政区划调整、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国土空间规划发生变更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永久保护绿地的用地面积、性质和用途或者破坏其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公园建设过程中不破坏地形地貌,坚持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树木,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不破坏传统风貌。可结合老城区更新改造,对造园技法、造园布局、材料选用、植物配置等进行创新,推动岭南园林创新发展。

  重点保护历史名园、动植物园内的特色资源。其中历史名园应有效保护其原有风貌和格局、造园手法、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的整体性与原真性,不得擅自改变山形水系格局、古树名木及主要植物景观整体风貌,以及园内绿地、道路、广场等的大小、形状、走向及用途;禁止损毁、非法拆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及其附属物;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形式、体量、色彩应当与历史名园整体风貌相协调。动植物园应重点保护区域气候代表性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和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为园内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保障其健康生活和科学繁育的环境。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