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增厚绿色家底 筑牢粤北屏障

   三江碧波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粤北韶关被誉为“地球同纬度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绿洲”,素有“南岭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生态屏障”之称,森林覆盖率达74.5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韶关绿水青山的背后,凝聚着全市上下对美好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和共同奋斗。近年来,韶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广东省委部署要求,依法履职尽责,推动做好扩绿、兴绿、护绿文章,持续增厚“绿色家底”、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省市共建 掀起植绿热潮

  走进位于北江河畔回龙山顶的韶关市张九龄纪念公园,占地约125亩的“省市共建人大代表林”赫然映入眼帘。

  这是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支持下,韶关人大2023年起谋划推进的“省市共建人大代表林”项目,也是韶关人大认真做实“规定动作”、积极探索“自选动作”,创造性开展人大代表主题活动,让绿色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3月14日,2024年“绿美广东·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省市共建人大代表林”植树活动在韶关市回龙山举行。在项目示范带动下,广东各级人大掀起代表林建设热潮。今年以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同韶关等3市共建代表林总面积792亩、植树32500多株。

  植树活动中,人大代表作用发挥成效显著,韶关等市的代表参与率均达90%以上,捐款886.7万元、撬动社会资金738.1万元,打造人大代表林133个,居全省前列。这些林木成材后,将改善北江流域水生态,确保“一泓清水送珠江”。

  持续监督 注入绿美新动能

  盛夏七月,粤北山村绿意葱茏、美不胜收。

  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在韶关市人大常委会的组织下,围绕乡村绿美生态建设工作,深入乐昌、乳源、始兴、仁化等地,聚焦古树名木保护、圩镇绿美、村庄绿美、林下经济等领域开展专题调研,最终将形成调研报告交市政府研究办理,积极为绿美韶关生态建设贡献智慧。

  与此同时,韶关市人大常委会把绿美韶关生态建设与“百千万工程”结合起来,融入全年代表工作。截至今年5月,全市1205个村庄植树130万余株,60个首批典型村植树14.55万余株,平均每村植树2300余株,提前完成平均每村不少于1000株的年度植树任务。

  日益厚植的生态底色,离不开人大的有力监督。2023年6月起,韶关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提升林分质量、提高生态综合效益,巩固治理成效、稳定生态系统,开展城乡绿美生态建设,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机制,推进生态水系廊网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六个方面,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下基层、深调研,对市林业局等6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监督应询单位查找不足、改进工作,共同推动绿美韶关生态建设。

  汇聚力量,共赴绿美之约

  位于粤赣交会处的车八岭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有着“物种宝库,南岭明珠”的美誉。

  2024年1月12日,“绿美广东”车八岭人大代表联络站正式启用。这是韶关市人大常委会打造的广东省内唯一一个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的专业性人大代表履职平台。

  “建议在居民居住的地方多做一些公共绿化,并积极开展与环保有关的主题活动。”车八岭瑶族生态村村民赖苗反映。“联络站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很不错,古树名木更应该好好保护。”村民杨阿姨说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联络站自启用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建设问题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受到各方广泛好评。

  广东省人大代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束祖飞表示,随着联络站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以来,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签署科研合作协议,推动广东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林草局调研组到保护区开展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调研……相互赋能下,联络站正在成为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意见建议的重要载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万程,步履不停。接下来,韶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打好“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组合拳,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走深走实,切实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