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以创建丹霞山国家公园为抓手,在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监测预警、活化利用、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径,其遗产教育模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全球遗产教育创新十佳优秀案例”和“守护绿水青山—中国林草实践案例”。
摸清资源底数,加强遗产系统保护。扎实做好本底调查,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科考和地质地貌科考,建立丹霞山地质资料数据库和资源目录清单,全面摸清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分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2020年以来,新发现高等级地质遗迹32处,发现新物种24个,调查文化遗产80余处,系统掌握了丹霞山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底数。有效构建丹霞山生态保护联合工作机制,与检察、法院等部门联合成立生态保护检察联络室和生态法庭,为生态环境和资源执法提供司法保障。
完善巡护机制,构建监测监管体系。建立日常监测和联巡联查工作机制,运用高清视频、无人机视频和红外相机等技术手段,常态化开展资源保护巡查管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外来物种治理,2020年以来,累计除治松材线虫疫木30115株,有效筑牢了丹霞山生物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对保护区内的地质遗迹、野生动物多样性种群数量、新发现物种、新分布栖息地等监测、识别、分类和数据汇总,定期开展水质和空气监测,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2020年以来开展巡查319次,发现、反馈和整改问题421处。
强化保护利用,推进全民共建共享。深挖丹霞山地球科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结合青少年成长和生态文明科普需求,全力打造独有的丹霞山科普品牌,让世界自然遗产真正传下去、活起来、火起来。研发研学实践课程200余个,培养科普导师82名、科普志愿者600余名,建立9条科考线路及3条科普径,常态化开展中国丹霞进校园、《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自然观察作文大赛等系列特色科普宣教活动5000余场。建立广东省首个科普小镇,将周边社区30余家民宿客栈、家庭农场等培育成科普学堂,上千名社区旅游从业者、村民以及志愿者转化为科普人员,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参与科普活动,丹霞山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开展国际合作,讲好中国丹霞故事。不断加强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向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中国方案。2023年8月,在第四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上,丹霞山就遗产价值的科普宣教体系建设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合作。2023年9月,在第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丹霞山分享了自然遗产保护经验和技术成果,与摩洛哥姆古恩世界地质公园签订友好姊妹公园合作协议,扩大了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下一步,丹霞山还将进一步完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机制,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让这一世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不断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