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物种成深圳特殊“居民”

  深圳拥有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和3个国家重点公园,即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深圳市莲花山公园——广东只有4个,深圳独占其三。此外,梧桐山风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深圳还拥有数量、品种众多的珍稀动植物,它们是都市里的特殊“居民”,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据统计,目前深圳有野生维管植物2806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潮间带生物115种,渔业资源139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9种。穿山甲、小灵猫、勺嘴鹬、黑脸琵鹭等15种野生动物和仙湖苏铁、紫纹兜兰2种野生植物,是深圳记录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

中华穿山甲。

  各种珍稀物种频频现身

  2024年6月22日,深圳市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接到市民反映称,一只穿山甲在机动车道上慌乱无助地爬行。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盐田管理局会同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立即派人赶往现场。

  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只雌性亚成体中华穿山甲,约6月龄,体重1.8公斤,体长73厘米。这只半岁的小穿山甲正处于完成哺乳期、准备跟母亲分开并拓展新领地的节点。在救护中心,小家伙逐渐恢复健康与活力,各项生理指标均达到野外生存标准。

  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繁殖力较低,每胎仅产1崽,每年仅产1胎。

  在深圳,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就是在公园里发现的。

  2022年6月13日下午,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发现,西侧滩涂上出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白色鸟儿。它长着黄色的喙,通体修长纤瘦,披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时而静静注视着水面,时而在水中觅食。经专家观察鉴别,确认其为黄嘴白鹭,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

  2024年,深圳中心市级湿地自然公园首次记录到绿瘦蛇出没;同期,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冠鳽的身影。

  说到出现在市区的珍稀野生动物,不能不提及深圳湾。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湾栖息着190余种鸟类,其中还包括卷羽鹈鹕、黑脸琵鹭、小青脚鹬、白肩雕、褐翅鸦鹃、黑嘴鸥等23种珍稀濒危物种。

  深圳市观鸟协会资料显示,深圳湾是黑脸琵鹭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全球近10%黑脸琵鹭在深圳湾过冬。据《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2022》统计,黑脸琵鹭全球总数达6162只,深圳湾(包括香港及深圳)录得369只。它们,也是深圳的一项生态“贵重资产”。

  此外,在罗湖栖息着一种动物,比熊猫还濒危。它就是白刺湍蛙,2014年发现为深圳区域特有种,目前仅知主要分布在梧桐山。

  当然,在深圳,说到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之最,当属大鹏。

  大鹏新区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节点,也是深圳的生态基石。新区森林覆盖率超77%,生态质量指数(EQI)连续三年保持一类。自2022年起,为了全面掌握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大鹏新区启动重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截至目前,陆域调查到国家级保护动植物5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有4种,分别为紫纹兜兰、小灵猫、白腹海雕、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物种有52种。深圳新记录物种共有9种,分别为海南垂穗石松、大柱霉草、托京褐扁颅蝠、印度伏翼、卡氏伏翼、榄李、狭叶海桐、白顶玄燕鸥、黑叉尾海燕。

  其中,白腹海雕高度依赖于清澈无污染、鱼类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并且周边要有高大的树木供其筑巢。它们也是深圳体型最大的猛禽之一,体长可达85厘米,翅展可达2.2米。在我国,白腹海雕主要见于华南沿海地区,数量十分稀少。

  白顶玄燕鸥以海中游鱼或软体动物为主食,主要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区域海岸或岛的礁岩峭壁上。该物种在澎湖有繁殖记录,本次调查中在大亚湾海域记录到,是深圳市的新记录,同时也是广东省内首次记录。

  深圳还有以深圳命名的野生物种,其中动物有10种,分别为深圳露齿螺、深圳竹链蚧、深圳拟黑麻蝇、深圳后棱蛇、深圳近管蛛、深圳巨腹蟹、深圳锉麻蝇、深圳鬃麻蝇、梧桐山突眼翅虫、七娘山安蚁甲。

  深圳后棱蛇头部及身体背部呈橄榄绿色,身体上的鳞片都具有黑边,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外侧第二、三列鳞片具有黄点,最外侧的那行鳞片上部是深绿色,下部黄色;腹面黄色,头部和尾部的腹面具有黑灰色斑点。

  深圳巨腹蟹是巨腹蟹属的第二个成员,也是深圳的特有物种,它的发现填补了深圳山溪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空白。

稀有野生兰花——无叶美冠兰。罗明/摄

盛开在山岭深处的水团花。南兆旭/摄

田头山里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苏铁蕨。南兆旭/摄

  以“深圳”命名的植物达7种

  2024年5月8日,深圳市民林先生在南山区荔香公园游玩散心时,发现了一株刚长成的特殊无叶兰科植物。他马上通知了公园管理处,经相关部门确认,该株植物是珍稀野生植物无叶美冠兰,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的保护植物。

  此前,无叶美冠兰大多被发现于城市郊区或山林郊野地区。如今,在深圳中心城区发现新生无叶美冠兰,或可为植物学家研究其分布和生活习性特征等提供新的研究资料。专家认为,这也是深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的生动缩影。

  一年四季花红草绿的城市景象,是很多人喜欢深圳的原因之一。深圳,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各种智能电子元器件的深圳,也是一个摇曳着数不清名字的野生植物的深圳。几年前出版的《深圳生物物种资源编目》显示,深圳拥有野生高等植物2500种左右,其中不少属于珍稀物种,堪称一个“植物特区”。

  比如,仙湖苏铁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桫椤、黑桫椤、大叶黑桫椤、小黑桫椤、粗齿桫椤、苏铁蕨、水蕨、金毛狗、珊瑚菜、土沉香等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2024年9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时,调查团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在深圳大鹏新区发现水蕨属的植物新种,并根据发现地命名为“坝光水蕨”,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发表。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此前已有7种以“深圳”命名的植物,分别为深圳耳草、深圳蓼、深圳槭树、深圳拟兰、深圳香荚兰、深圳假卫矛。

  其中,一种名为“深圳假脉蕨”的植物,是第一个以“深圳”命名的蕨类植物。此前,以“深圳”命名的植物均在被子植物门下,而作为高等植物四大门类的蕨类植物,以“深圳”命名还是第一次。

  深圳假脉蕨的发现,充满偶然性。媒体报道,2011年一个周末,蕨类植物爱好者蔡俊通过论坛联系到植物摄影爱好者王晓云,相约前往阳台山观察一种名为“福建观音座莲蕨”的高大蕨类。看完观音座莲蕨后,二人又前往一处溪谷,无意间,在一块阴湿的石壁上发现了一种形态特别的蕨类植物。

  后来,蔡俊到仙湖植物园找到蕨类植物专家王晖请教。王晖发现这种假脉蕨属植物和他之前见过的都不大一样,于是,王晖带领着同事们前往发现地采集了部分标本,经过近10年的对比研究,终于确定它是一个全新的物种,随后于2020年4月的国际主流植物学分类期刊《Phytotaxa》上正式发表该物种,并命名为“深圳假脉蕨”。

  根据目前调查,深圳假脉蕨个体数量十分稀少,仅在深圳南北两座山里的溪谷内发现了大约350株。因此,经过综合评估个体数量和对环境要求等因素,已建议将其列为易危物种,这与丹顶鹤、扬子鳄和藏羚羊处于一个等级。

  说到深圳的珍稀植物,有必要提一下梧桐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梧桐山是国内少有的邻近市区,以滨海、山地和自然植被为景观主体的城市郊野型自然风景区。

  梧桐山风景区分布有各类野生植物240科1419种,其中苔藓植物42科86种,蕨类植物30科109种,裸子植物5科9种,被子植物163科1219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桫椤,二级保护的红皮油茶、大苞白山茶、野茶树,三级保护的穗花杉、白桂木、粘木等珍稀濒危植物。

  除了梧桐山,三洲田、马峦山、阳台山、内伶仃岛、塘朗山等都拥有较丰富的珍稀濒危物种。

黄嘴白鹭。

深圳首条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廊道”上跨大鹏新区南北向主干道坪西快速公路,连通两侧的排牙山与七娘山。

  珍稀动植物是城市的“贵重资产”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这句话据说是爱因斯坦说的,真伪无从考证,但背后的逻辑链条是清晰的:没有蜜蜂,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它告诉我们,野生动植物与我们也是命运共同体,或者更具体地说,野生动植物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离不开野生动植物。

  对于珍稀动植物这样的“贵重资产”,深圳是十分看重的。

  2021年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对建设生态监测网络、开展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等作出了明确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为给生物留足生存空间,深圳将50%的市域面积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在此基础上,又将24%的陆域和19%的海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双铁线”管理。秉承和贯彻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原生地保护原则,目前已将市内部分森林和湿地列入保护范围,实行永久禁猎、按需实行严格或重点保护措施,将其划分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区等,有效保证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分布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完整性。

  2022年,深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际荣誉,并受邀加入国际“自然城市行动平台”。

  所有的珍稀物种在深圳受到了隆重对待。

  2024年3月30日,“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系列之“草木归 春日明——桫椤野外回归种植”活动在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举行。

  回归自然的一组“明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桫椤、金线兰。早在1.8亿年前,桫椤曾是恐龙的食物,经历数次地球物种大灭绝和冰川期,这些古老而神奇的“蕨类植物之王”,如今主要分布在泛热带地区,在深圳常见于梧桐山和塘朗山。

  2020年4月,深圳首条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廊道”——大鹏新区排牙山-七娘山节点生态恢复工程完工。该工程将为以豹猫为代表的大鹏半岛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生动物打造适宜迁徙与觅食的生态环境。

  野生动物专属通道在国外很常见。我们在一些国家的自然纪录片中时常可以看到,高速公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长满杂草的天桥。这可不是荒废的人行天桥,而是专门给野生动物修建的过街天桥。比如,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班夫国家公园,繁忙的公路上方搭建了24条绿色通道,专供麋鹿、熊和狼等动物安全穿越。在新西兰,奥马鲁港口有一条转为企鹅开辟的地下通道,好让它们能不受交通干扰地回到自己的巢穴。

  根据规划,接下来,深圳还将构建多条生态走廊,连接各大区域森林、湿地、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样的专属通道不仅扩大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疆域,对城市来说也是一道别致的生态景观。

  当然,说到对珍稀动植物的保护,还离不开公众力量。早在2014年,华侨城湿地建立了全国首个自然学校,基于湿地的自然资源,依托“一间教育、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老师”的“三个一”模式运营,通过体验式的自然教育课程,重建公众与自然的连接。

  如今,深圳共有38个自然教育中心和22所自然学校,拥有环保组织352个、环保志愿者20万人。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