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探索生态修复之路

  从高空俯瞰广东省梅州市,绿意盎然的山林尽显生态之美。自2021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启动以来,梅州市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两年来,585.19平方公里生态得到保护修复,78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得到治理,让废弃矿山先变青山再变“金山”,一幅“山青、水净、矿绿、林秀、田良”的生态画卷正在客都大地徐徐展开。

  从寸草不生到青山披绿

  梅州市地处武夷山成矿带南缘,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部分地区开采强度较大,形成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点多、面广且呈分散状态的上千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就像一道道生态“伤疤”,亟待治理。

  位于梅州市兴宁市合水镇的铁山嶂因盛产铁矿而得名。过去长达50多年的露天采矿行为,致使当地山体破坏严重,大量植被破坏、土壤水体污染严重。近年来,在土壤修复、生态复绿等工程的一体化推动下,铁山嶂裸露的山体重披“绿装”,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下游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书写了从“熔化铁山嶂”到“重塑铁山嶂”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梅州已有超730公顷的历史遗留矿山得到生态修复,44家矿山成功创建“绿色矿山”,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效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从端着“金饭碗”到数着“红票子”

  据统计,梅州现有森林生态产品总价值量为1242.74亿元/年,涵养水源量为49.66亿立方米/年,森林年固碳量为413.38万吨,全市森林累计释放氧气1150.66万吨/年,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276.14亿元/年,绿美生态特色不断彰显。

  资源出不了山、变不了现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难题,梅州通过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金饭碗变成了“红票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盘活梅州乡村生态资产、培育经济增长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两山”转换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梅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首届林博会在梅州召开,现场签约67亿元,真正是美了生态鼓了口袋。梅州市借良好生态引来了“水中贵族”百岁山,梅州柚、嘉应茶,林果、林药、林菌等绿色经济品类越来越丰富,护了青山富了民众。梅县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平远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梅州用实际行动证明,山还是那座山,思维方式转变就成了金山银山。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