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岳山造林”如何书写跨越50年的生态故事

  这是一曲跨越时空的绿色交响——

  1974年-1975年,面对荒山秃岭、水土流失的严峻挑战,怀集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毅然发起“岳山造林大会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种下一片片希望之林。五十载光阴荏苒,这份绿色遗产不仅没被遗忘,还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踏入岳山林场,春雨细软,满目青翠,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荣休不久的岳山林场原场长谭永盛感慨万千。

  “我们参加大会战的时候,岳山是很荒凉的,附近也没有什么人居住,半山上都是一些小灌木树,土地也很贫瘠。”从造林民兵成长为岳山林场第一代护林员的严润生回忆,“如果不改造,岳山就永远都是这样。”

  这份对绿色未来的坚定信念,支撑着造林民兵在荒山上挖坑、栽树、浇水,“全靠人力,一次种不活就接着再种,反复多次,直到种活为止”。

  “水平撩壕环山走,七尺距离一条沟,沟深一尺宽尺五……”造林民兵逐渐摸索出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造林技术,不断提高树苗成活率,造林成效日益显著。岳山林场的环境变迁,是怀集几代人艰苦造林、绿化家园的生动写照。

  数十年来,怀集森林覆盖率得到显著提升,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如今的绿意盎然,实现了从“荒山逼人退”到“绿荫迎人来”的历史性转变。

  2024年国庆假期,在蓝钟镇生态旅游区,绿色旅游得到广大游客青睐。游客白天到研学基地参观、在森林徒步、对话“红锥树王”,尽情呼吸自然新风;夜晚则可留宿镇上,泡一泡温泉,消除“班味”。

  此外,怀集立足县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适宜的气候优势,通过推动油茶、竹子、中药材、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林业生态产品价值。

  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是每一代肇庆人的使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将继续激励着全体肇庆人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片绿水青山。

  何以“岳山造林” 

  上世纪70年代,肇庆市怀集县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岳山造林大会战”,开创了采育场改革和科学造林护林营林等成功经验,创造了将贫瘠荒山变成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孕育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忠诚奉献

  50年前,数以万计党员干部、青年民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扛着红旗、挑起锄头,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高质量完成了3.5万亩的造林任务。岳山造林人自备生产工具,主动出工出力,自带口粮、自建窝棚、自搭炉灶,吃住在山头,凭着“苦干加巧干、觉悟加义务、锄头加窝头”,硬是在延绵荒山上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以忠诚和奉献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艰苦创业

  岳山位于粤桂两省区交界,远离怀集县城60多公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最高峰海拔1200多米,山高路陡、地势险峻,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岳山造林人在吃不饱、穿不暖和山高、石多、土硬的艰苦条件下,以“任务不完成,誓不下岳山”的决心意志,凿硬土、破巨石,白天忙种树、夜宿草窝边,渴了喝山沟水、饿了啃窝窝头,舍身忘我投入到植树造林中去,打赢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岳山造林”攻坚战。

  团结奋斗

  在“岳山造林大会战”中,各级党组织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全县各地上万名热血青年民兵踊跃报名,书写了一个个“团结成钢,顽强拼搏,手拿五尺银锄,身背水壶午餐”的动人故事。岳山造林人舍小家为大家,社与社、队与队、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互相支援,唱响“千军万马战岳山,岳山乖乖听安排”的岳山战歌,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姐妹双赴岳山的生动场面。

  久久为功

  岳山造林人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绿色发展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愚公移山般的坚毅和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岳山林场自建立以来共经历5任林场长,他们和广大林场职工扎根林场、以场为家、守护山林,其中最长的一干就是23年。从荒山植树到育林护林,从建立林场到成立自然保护区,从供应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态产品,一批批、一代代岳山造林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追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进行这一绿色发展的接力赛,书写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实践。

  今日的肇庆,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赓续传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瞄准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十大愿景”,实施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持续用力做好造林、护林、用林大文章,推动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更牢固的生态屏障,把美丽的“岳山绿”描绘在更广阔的肇庆大地上。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