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绿韵④丨人杰地灵西樵秀 沧海桑田文脉盛

  西樵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有着“珠江文明的灯塔”“理学名山”“南狮发源地,黄飞鸿故里”等美誉。从远古的文明火种,到文人墨客的墨香传承,再到近代的变革思潮,西樵山见证了岭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承载了岭南人“求新求变、创新进取”的精神,成为岭南文化一个诗意而厚重的坐标。

  溯源:文明摇篮 影响深远

  早在四五千万年前,火山喷发造就了西樵山。远古时期,先民在此打制石器,掀开了文明的篇章。

  2024年6月27日,广东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博物馆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确认西樵山平面岗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的遗存(旧石器时代堆积距今40000年以上,新石器时代堆积多为距今5900年至5000年之间)。这是广佛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遗存,将西樵山人类活动足迹上溯至4万年前。

  其实,早在1958年,西樵山居民沿山麓开挖排洪环山沟时,首次发现了西樵山石器遗址。1960年,中国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在西樵山上发现以细石器和双肩石器为特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考古学家提出,在新石器时代,西樵山是我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先后发掘出二三十个石器制造遗址,可容纳上千人同时劳作。西樵山采石场规模之大,同时期在北方只有山西省怀仁市的鹅毛口古石器遗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能与之比肩。贾兰坡因此率先提出“西樵山文化”一词。从1976年起,中山大学教授曾骐带领学生到西樵山考古,进一步提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这一说法。

  “西樵山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考古学家发现,整个珠三角地区、海南、广西以及香港地区都有西樵山双肩石器的踪迹。

  可以说,西樵山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最初的生机与活力,并沿袭至今,成为岭南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源头。

  茶园桑基 自成美景

  传赵佗陆贾两游西樵

  秦汉以来,西樵山成为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土壤,诞生诸多“第一”。走进西樵山南门,一路行至石燕岩古采石场遗址,不远处就是一块“回樵”石。“记得要‘回樵’哦。”工作人员提醒游人说,“回樵”寓意好意头,来过一次西樵山后,一定还要再来一次,就会有好运。

  为何“回樵”?这还得从西汉南越王时期的故事说起。当时,今珠三角的大部分地区还在水面之下,西樵山是水中一座岛山,从广州古城(番禺)泛舟来此,大约需要两天时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派重臣陆贾南下,说服赵佗归汉。相传,当时正值春暖花开,赵佗带着陆贾,前往西樵山共赏美景,谈判十分顺利,赵佗同意归汉。刘邦去世后,赵佗与汉朝再起争端,汉文帝再派陆贾出访岭南,赵佗和陆贾再次同赴西樵山,谈判顺利,赵佗再次归汉。“回樵”由此成为千年佳话,“回樵”一词也成了好意头的象征。

  唐代诗人带来茶种

  “西樵”这一山名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唐朝诗人曹松写有《西樵书怀》,诗中有“半川残雾笼寒树”之句,可见西樵山风景之清幽。曹松生于安徽,曾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名万骨枯”名句。由于科考不顺,他四处游历,被西樵山的风景吸引,在这里一住十几年。他发现山中环境适宜种茶,就从浙江找来茶树种送给山民,还将制茶之法传授给他们。西樵山民原本生活贫苦,得以靠种茶帮补生计,都很感激曹松。

  西樵山成了岭南最早的产茶区,产出的云雾茶(又名苦丁茶)名扬四海,还曾被进贡朝廷。这种茶树长得很高大,叶片也很宽,以一芽入壶,泡出的茶汤色清味苦,入口后却回甘无穷。明代顺德人刘士奇有“向道蒙山武夷胜,岂知樵涧摘春丛”之句,将西樵云雾茶与福建武夷茶、四川蒙顶茶相提并论。明清时期,西樵山茶业达到鼎盛,山上茶田遍山,山下茶行街车水马龙,写下岭南茶业历史的重要一页。为纪念曹松,山民在西樵山上建起了一座茶仙庙。如今,山中云路村有一间寺庙,名为观音堂,据说正是茶仙庙所在地。西樵山是一块宝地,山上“首开”岭南千年茶园后,山下又“巧建”世界级的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如果说都江堰成就了富庶的天府之国,那么桑园围则成就了珠三角繁盛数百年的农商经济。

  人文:四大书院 书香氤氲

  明代创建四大书院

  西樵山成理学名山

  随着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实力也逐渐呈现,明代先贤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有古谚说:“南粤名山数二樵”。不过,就文化地位而言,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西樵山尚不能与罗浮山相提并论。但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大儒相继入驻西樵山开办书院,西樵山逐渐成为理学中心,文化地位超然。

  湛若水首次到访西樵山,写下“莫种桃花临水岸,引人来问武陵津”之句。他认为西樵山有世外桃源之美,适合隐居与教学。在湛若水、方献夫、霍韬建立的四大书院中,名声最大、开建最早的是大科书院。在大科书院,湛若水著书讲学,西樵山亦成了甘泉学派在岭南的重要讲学地及思想传播地。清人刘子秀说:“当湛子讲席,五方问业云集山中,大科之名几与岳麓、白鹿鼎峙,故西樵遂称道学之山。”可见,当时大科书院几乎能与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书院媲美。湛若水晚年又在西樵山建云谷书院,比大科书院规模更大。西樵本地人方献夫曾辅佐嘉靖皇帝,告老还乡后重登西樵山,在石泉书院讲学十年,被世人称为“西樵先生”。据《西樵山志》记载,方献夫回乡后,曾向山民传授制作西樵大饼的技艺。松软甘香的西樵大饼后来成了当地名点。四峰书院则是霍氏宗族培养子弟的重要场所,霍氏子弟七岁入社学,十余岁入四峰书院读书。这一措施成效显著,霍韬的历代子孙功名颇盛。四大书院建成后,慕名而来的学子越来越多,西樵山终成南粤理学名山。浙江学者方豪在《西樵书院记》中赞叹:“西樵者,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光阴荏苒,如今,四大书院的书声已消失,西樵山上唯四峰书院留有遗址,讲述着岭南文脉的故事。

  西樵山成变法摇篮

  梁启超借山水明志

  四大书院虽已远去,后人仍在续写传奇。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西樵人岑怀瑾在西樵山白云洞创建三湖书院。

图片

▲西樵山白云洞景区的三湖书院

  如今,沿着会龙湖畔蜿蜒而上就是三湖书院旧址,牌匾上“三湖书院”四个大字出自清代名臣林则徐之手,遒劲有力。

  清代,在三湖书院求学的学子中,以自号“西樵山人”的康有为最为有名。他在西樵山求学两年,广泛涉猎各家经典,探寻维新强国之道,为日后推动“戊戌变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三湖书院被誉为“戊戌变法”的摇篮。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也在三湖书院留下了痕迹。一个春节,梁启超来到西樵山游览。他本来想参加当时的民俗活动评花会,不料刚下了一场寒雨,花草均被风雨打落。梁启超看到满地都是残花,写下楹联:“春尽花魂犹恋石,雨余山气欲吞湖。”他抒发了遗憾之情,又借助西樵山的壮观之景,寄托救国为民的抱负。这副楹联至今保留于三湖书院。

  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就诞生于西樵山下的禄舟村。据说,黄飞鸿出生后,父亲黄麒英在给婴儿取名时犯了难。他准备到云泉仙馆咨询意见,行至洞口时,两只鸿鹄大鸟突然从其头顶飞过,鸣叫数声。这触发了黄麒英的灵感,于是为儿子取名“飞鸿”。

  黄飞鸿用西樵山的40多斤重石锁练功,十多岁就能施展飞砣绝技。相传,12岁时,黄飞鸿与同乡好友到西樵山游玩,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把几块小石子放进乞讨“盲妹”的铜壳里,想趁机偷走铜钱。黄飞鸿果断出手,见义勇为又点到即止,有理有节地化解了一场冲突。后来,黄飞鸿闯荡江湖,养成了锄强扶弱、济世为怀的侠义品格,成为一代武林宗师。

图片

▲黄飞鸿狮艺武术馆内的黄飞鸿塑像

  盛景:自然人文 相得益彰

  西樵山风光秀美,秦牧先生曾以“西樵秀色美于诗”来形容其绝妙景致,诗人黄施民则吟出“若问西樵比东樵,秀倚南天此最娇”之句,将西樵山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以“南学、南文、南道、南佛、南拳、南狮、南纱、南艺”等“八宝”来总结西樵山所代表的岭南文化。北京大学教授赵世瑜称西樵山是“近世广东史之景观象征”。

  今人游西樵山,最喜西北麓的白云洞。从白云洞攀登就能到天湖,临湖凭杆,你能想象吗?这里是远古的火山口,大地的咆哮与颤抖、数次的强烈爆发,终成西樵山。如今碧绿湖面泛着涟漪,平静地倒映着青山与观音宝相,温润如一块翡翠。

  从天湖往南走,中南麓龙爪峰下的峡谷中,流泉涓涓,有巨石自成九孔,婉转相连,奥妙无穷,名曰九龙岩。在西樵山文化传播者“怡YA”眼中,这里最能代表西樵山水的“美”。旁边则可到竹园触摸西樵独特物产——四方竹,这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是情侣见证爱情之地。近年来,结合乡土植物和中草药,西樵山有一条自然教育径,成为青少年新的打卡路线。其起点在九龙岩入口旁,上可登鸡冠峰,饱览桑园围的壮阔,下可至往石燕岩邂逅“回樵”石、石屏风、石燕岩及水下遗址等,感受先民开发岭南写下的壮丽诗篇。

  前些年,西樵山组织专家探索石燕岩的水下遗址,发现地下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是水上遗址的6倍,如今游人可泛舟其间,可探秘国内已知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产遗迹。“水下遗址目前仅开发部分可泛舟,你一次肯定看不完,得回樵,多看几次。”“怡YA”调侃。

  龙舟竞渡一般在平原江河进行,但西樵人却“另辟蹊径”,在西樵山开创了“半山扒龙船”。西樵山“半山扒龙船”活动是明代大儒方献夫发起的。据记载,方献夫组织山民劈山筑湖,汇合山中白山泉、翠岩泉和双鱼泉,集水成湖,从湖旁筑石成坝,引水成河,并亲自题名为“龙船窦”。“开龙”之日,山下万民登山观看。自此,“半山扒龙船”成为当地的风俗并流传下来。

  1980年,中断逾百年之久的“半山扒龙船”再现西樵山天湖。今年的端午,赛龙夺锦继续在天湖进行,激烈的龙舟赛传递着广府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力争上游、勇立潮头的精神,让人热血沸腾。西樵山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图片

▲西樵山天湖公园扒龙舟

  他山之石:西樵山桑园围媲美都江堰

  桑园围,又称“桑园围水利设施”,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九江镇,顺德区龙江镇,大围周长83.86千米,围内面积达265.4平方千米,为桑基鱼塘模式。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是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发端。

  2020年,桑园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广西灵渠等齐名,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级遗产。

图片

▲西樵山鸡冠峰上俯瞰西樵山大片的桑基鱼塘

  专家解密:远古盆地火山爆发 西樵山矗立珠三角

  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调查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宏卫介绍,西樵山的“年龄”比珠三角平原要老得多,其“身世”更与广州白云山截然不同。白云山源自地壳的抬升与隆起,位于南岭支脉九连山脉的末端,东北-西南走向的“脉络”很明显。而西樵山源自火山爆发。新的地质研究表明,西樵山并非诞生自海底,而是“出生”于三水盆地。距今约1.4亿年至4700万年前,三水盆地是一个内陆湖盆地。它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面积约3300平方公里,北至清远,南至佛山南海区,西至高要,东至广州黄埔港。距今四五千万年前,三水盆地内火山活动频繁,西樵山就是一座火山多次喷发后形成的。

图片

▲西樵山的天湖曾是古火山山口

  后来,珠江携大量泥沙而下,冲刷出珠三角平原,西樵山就成了一座矗立在平原上的死火山,经历千万年大自然的改造,形成了如今峰峦簇拥、草木葱茏的模样。今日西樵山西北部的天湖就是古火山山口,它被三面青峰环抱,方圆120亩,水碧山青,景色宜人。天湖旁的大科峰海拔344米,是西樵山的主峰,略低于白云山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

  火山熔浆冷却而成的岩石种类繁多,已知的有粗面岩、火山角砾岩、钟乳岩、玛瑙石、褐铁矿、硫铁矿等。山石有10多种颜色,灰色、灰绿色、紫色、粉红色、灰黄色的粗面岩,灰白色、白色的火山角砾岩,黑色、灰黑色的燧石,令人眼花缭乱。另外,这里还有乳白色的钟乳岩、半透明的玛瑙石、褐色的褐铁矿、黄色的硫铁矿,故西樵山又有“锦石山”之名。其中燧石、玛瑙石、霏细石等石头质地坚硬、可塑性强,是制造石器的优良石料。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山石在先民的打造下,书写了珠江文明的第一页。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