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绿韵⑦丨一朵莲花守望福地,蓬勃矗立南海之畔

  南粤大地有个奇妙现象,广州、深圳、东莞、汕尾、惠州都有“莲花山”,甚至毗邻广东的香港也有名为“莲花山”的一个山头。鲜为人知的是,上述莲花山都属于莲花山脉的一部分,可谓是莲花山脉的“孩子们”。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莲花山脉沿线陆海统筹,山川秀美,万鸟齐飞,珍稀动植物安家,自然教育兴起,生态福祉实现全民共享。

  莲花山脉绵延400公里,诞生粤东第一峰铜鼓嶂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调查室主任李宏卫介绍,广东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中生代以来,随着两大板块的挤压和伸展,广东出现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莲花山脉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莲花山眺望狮子洋

  南岭山脉之外,广东第二长山脉要数莲花山脉。自东北到西南,绵延400公里。莲花山脉自福建入广东,自东向西经大埔、梅县、丰顺、五华、东源、龙川进揭西,在汕尾海丰的鲘门——鹅埠抵海;山脉南边是潮汕平原,北边则是梅州、河源、惠州的丘陵山地。

  亿万年来多次剧烈地壳运动,莲花山脉在广东境内千米以上高山就有数十座,包括五指嶂、明山嶂、铜鼓嶂、鸿图嶂、李望嶂、三天嶂、武顿、莲花山主峰、水底山、白马山等。其中位于丰顺县砂田镇的铜鼓嶂(亦称铜鼓峰),海拔1559.5米,为粤东第一峰。

  在鹅埠西南,莲花山脉的支脉跨大亚湾经深圳到香港,在大屿山珠江口外投入海中,又在珠海、江门露头成为大小横琴、上下川岛等。向西还有一条北支入东莞,跨珠江到广州番禺,成为广、深、港、澳、珠、莞的城市山地。广州、深圳、东莞、汕尾、惠州、香港等6城市留下“莲花山”美名。

  今番禺区东部的莲花山,位于珠江口狮子洋西侧,是众多莲花山中,最具人文故事的一座。屈大均赞莲花山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此地的狮子石、古采石场、莲花塔、莲花城、莲花节扬名天下,人文历史绵延约两千年,记录着岭南人挥洒智慧和汗水建设家乡的历程,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梦想与荣光,留下一串串脍炙人口的故事。

  古人一凿一钎留下人工丹霞

  番禺莲花山有古采石场遗址,游人不负春光,争相一睹悬崖峭壁、奇岩异洞的人工丹霞美景。“燕子岩、八仙岩、莲花岩、飞鹰崖、南天门等,外表呈红色,上有钎钎凿痕,是千百年来采石工匠在无意间缔造的奇观,可谓人工无意夺天工,至今峭壁上依然留有古时先民已开采但未运走的石料。”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介绍。

  古采石场遗址的诸多巨石中,唯有“狮子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这是一座高逾13米,长10米,外观酷似一头威武雄狮的红色砂岩。红色木棉花下,雄狮卧坐,扼守珠江。珠江入海口这一段自古名曰狮子洋,正因狮子石而得名。狮子石东侧有古海蚀崖,是远古海水拍打陆地的痕迹。临石远望,狮子洋风光旖旎,轮船点点,恍然间,那海浪滔天的远古时代仿佛近在眼前。

图片

▲石狮东望(狮子石)

  先秦时期,今日的珠江三角洲还是一个大海湾,岛屿星罗棋布。番禺莲花山海拔达108米。其中既有大陆地壳抬升隆起、海水退却的功劳,亦有西、北、东三江汇聚珠江,挟带泥沙冲刷成陆地的助力。广州市地质调查院的退休教授级高工刘金山曾调查发现,莲花山竟有四级古海蚀崖地貌,且伸入大陆,距海50公里。

  四级古海蚀崖中,最高的是一级海蚀崖,在“古海遗岸”处,海拔达70多米。一级海蚀崖在“玉木冰期”末形成,即1.1万年前,古海水拍打着如今约26层楼高的“古海遗岸”处,前文提及的狮子石彼时尚没在水底,爬满贝类。

  采石千年被誉为“营城之源”

  秦末汉初,赵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城(今越秀区)后,派人寻找材料建造宫殿。先民发现番禺莲花山有连绵上千米的红色砂岩,质地坚硬、均匀,密度高,色泽鲜艳,是建造宫殿的最佳选材。先民驾船来到莲花山采石,然后经海道,将石材运回番禺城,用于建造南越国宫署(今越秀区中山四路)。1983年,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在广州象岗山被发现。经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赵眜之墓建筑石料的岩石,主要产地为莲花山。

  以南越国宫署和南越王墓为起点,先民拉开了开辟人工丹霞达两千年的序幕,其中大规模开采主要在宋明时期。开采石料分布于珠三角多地官衙、城墙、古村落中的祠堂、庙宇、民居等建筑物中,这里因而有“营城之源”之美誉。

  南海神庙古码头、琶洲塔、赤岗塔和光塔的塔基,越秀山镇海楼明城墙墙基及石狮,西门口明代古城遗址城关,北京路千年古道,清代番禺的龙津桥,明代芳村石围塘的通福桥及虎门炮台坑道等许多古建筑都是用红色砂岩作建筑石料。专家判断,这些古建筑石料很可能来自莲花山。

  有了石头,就有一批专门运石的“快递小哥”。清道光年间,番禺化龙镇草堂、明经,石楼镇茭塘等村的村民皆曾从事石船营运。草堂村口曾有宽阔的涌滘,北通四沙口入珠江,南连七沙口下狮子洋,与莲花山遥遥相望,成为专门从事石材运输的石船的集散埗头。村民为了方便,在埗头南面兴建了一座行业会馆“石船会馆”,今草堂村仍保留着“石船会馆”的石匾。

  莲花山古采石场在清代停采,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材料的更替。清代开采花岗岩的技术日益成熟,与红色砂岩相比,花岗岩更坚硬、更不易被风化。因此,花岗岩逐渐替代红色砂岩,莲花山古采石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供后人参观。

图片

▲古采石场

  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从南部的莲花岩起,折而向北伸延,偏东至渔港地基,形成了一条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50-200米、开采深度30-40米的采石带,开采面积达33万平方米。

  山名历经多次变迁,见证狮子洋畔人文兴盛

  其实,在绵延约两千年的历史上,番禺莲花山曾有过多个名字。最初,它因“石蛎”附生,名曰“石砺(蛎)山”;又因“狮子石”被称为狮子山;后又因采石场留下的莲花岩,得名“莲花山”,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山名。山名的变迁生动展现了莲花山的地质、生态及社会变迁。

  清代道光年间,石楼乡绅陈龙韬等辑的《石楼八景诗集》收录有“莲花孤塔耸江边,岩洞真修面壁年”“莲花塔影卧斜晖,几队樵夫下翠微”诗句。可见,道光年间,番禺“莲花山”上的塔已被明确称为“莲花塔”。

  莲花塔坐落于番禺莲花山北主峰之巅。明清时期,远道而来的外国商船从外洋穿过虎门大关,进入珠江航道后,见到的第一座中国传统建筑就是莲花塔。它雄踞于莲花山上,成为明清时期中外船舶的“海航表望”。来华的外国人士看见莲花塔,就知道即将抵达省会广州城。

  不过,莲花塔起初并不以航塔为建造目的,而是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而修建的。先民为何建莲花塔?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堪舆学认为珠江水的出口地势低平,两岸没有高山“关锁”水口,会造成“生气外泄”,需要“建塔”来弥补。于是,人们在广州城东南方修建赤岗塔,作为广州第一个“水口塔”;往东又建琶洲塔,作为第二个“水口塔”;再沿珠江向东,在珠江出海口,莲花山虽绵亘四十余峰,被称为“虎门捍山”,但古人认为,山势依然太低,故而在山上建塔,“使山水回顾有情”,从而“以束海口”。古人深信,三座气势恢宏的高塔巍然矗立在珠江边,则“全粤扶舆之气乃完且固”。

  明万历年间(1612年),莲花山上的宝塔建成,因山上多砺石,故取名“石砺塔”,因其附近山坡上有一块天然狮形岩石,又称“狮子塔”。

  莲花塔建成后,从伶仃洋进广州的外国船只皆以看见莲花塔为抵达广州的标志,莲花塔渐渐成了导航塔。

  1810年,画家托马斯和威廉叔侄在《风景如画的航程》一书中赞美了珠江入海口的风光:“接壤的山上种满了高大的树木;温柔的山地,其生机勃勃的翠绿不知不觉地消失在树林深处的树叶中;孤零零的宝塔,被树木环绕;稻田一直延伸到水边……”

图片

▲莲花古塔

  莲花塔给外国人士留下了美好印象,被称为“省会华表”,成为古代的“网红打卡地”。美国人亨特在《旧中国杂记》中提到,进入广州城的外国人几乎都会被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所吸引。

  四百多年来,莲花塔经历风风雨雨。1938年,日寇入侵广州,来到珠江口,见莲花山上有城墙,怀疑莲花塔内可能藏有中国军人,发动炮击,将二、三、四、七层东南面塔身轰烂,莲花塔上弹痕累累,“虽烂却不倒”。

  1981年,祖籍番禺的澳门知名人士何添、何贤兄弟捐资修葺莲花塔。如今,约50米高的塔身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部11层,内有步梯,塔顶还设有巨大宝葫芦,游人可登至顶层观光。

  莲花塔高耸于山顶,站在塔上,举目四望,视野可达数十里,若天气晴朗,东北边的广州塔亦清晰可见。狮子洋畔千帆过,莲花塔巍巍依然,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与梦想。

  清初修筑莲花城,历经三百年风雨

  番禺莲花山还有一座藏匿在山林之间的古城——莲花城。这座古城历经300多年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图片

▲莲花城

  莲花城位于莲花山的东北角,古城墙被茂密的树阴包围。正门两侧既有就地取材的红色砂岩,又有青砖砌墙。走进莲花城,站在10多米高的城墙上,狮子洋就在眼底,三面皆可俯视珠江。城内还有一个古老的军事阵法——莲花阵。工作人员介绍,相传莲花阵迷宫仿照诸葛亮的八阵图而建,用于日常军事训练,后来倒塌,留有地基,今人按照原样修复。

  莲花山上为何要建莲花城呢?据《南海百咏续编》记载:在郡东百里狮子洋口石砺山之巅。奇峰攒翠,下瞰虎门,为省会第一重关。相传为隔绝陆地居民与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海上势力的联系,也为了抵御海盗,1661年,清顺治帝下旨严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50里,实行海禁。番禺知县彭襄向茭塘、沙湾两司摊派任务,让沿海18乡提供砖石和夫役,砌城墙,修营房,建墩台,于莲花山上建筑莲花城,作为军事防区。清康熙三年(1664年),莲花城建成,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城池为不规则椭圆形,能远控虎门,近制狮子洋,有“府城捍山”的功能。

  不过,迁界禁海影响了百姓生计,引发民众不满,清政府不得不顺应民众要求,重新开放海洋,后来迁界禁海退出历史舞台,莲花城则保留了下来。

  鸦片战争时期,莲花城又见证了英军侵略的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把莲花城作为抗英的第二道防线。

  踏入当下的莲花城,战争的炮火硝烟已经远去,但历史仍被后人铭记。经过1983年、2003年的两次维修,莲花城“修旧如旧”,内设历史展览馆及清兵营房等,展示出土文物及清军处理军务和生活的场景。现在,它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海防教育基地。

  莲花奇观最强地,莲峰观海映新晖

  如今,番禺莲花山又增添多处胜景。20世纪90年代,在港澳知名人士何厚铧的倡议下,何贤社会福利基金会率先捐资,各方善者襄助建造观音像。雕像高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180两,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箔金观音铜像。观音宝相庄严,手持玉净瓶,面朝大海,人称“望海观音”,寄予着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每到夏季,莲花山上各式莲花盛放,一年一度在此举办的广州番禺莲花文化旅游节闻名遐迩。全球共有4000多种莲花,这里能欣赏到1200种荷花和近600种睡莲,莲荷竞放,曲岸浮香,宛若人间仙境。世界首例五蒂莲、七蒂莲、七心莲等奇观都诞生于此。2022年,莲花山一年内有8朵并蒂莲绽放,让人啧啧称奇。其中,品种名为“杏粉”的并蒂莲是从数千盆籽播莲花中选育出来的。双色莲花有两种颜色,一半为粉色,另一半为白色,仿佛情侣相拥在一起。由此,莲花山可以说是广州莲花奇观的“最强诞生地”。

  番禺莲花山也逐渐变为生态环境良好、树木葱茏、四季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以“莲峰观海”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这里每年春天都会举办桃花节,游客络绎不绝。白鹭、夜鹭也来此“定居”。每天,晨曦或夕照下的莲花湖风景宜人,天空中,鹭鸟齐飞;地面上,人们手持“长枪短炮”,拍摄鹭鸟的倩影。

  如今,漫步番禺莲花山,燕子岩雄伟险峻、燕崖洞天外有天、飞鹰崖内石柱林立……2022年12月,广州市第一批16处工业遗产名单出炉,莲花山入选其中。岁月悠悠,莲花山开山劈石、一凿一钎的背后是广州人奋斗的过去。展望未来,莲花山上的古采石场、莲花塔、莲花城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勃发的生机和活力。

  番禺莲峰十景:莲花古塔(莲花塔)、古城要塞(莲花城)、鹭鸟栖香(鹭鸟栖息地)、莲花仙境、古采石场、莲花石影(莲花石)、百福宏图(百福图)、峭壁飞榕、石狮东望(狮子石)、鹰飞长空(飞鹰崖)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