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广东省除珠江流域以外的第二大河,流域范围涉及粤闽赣3省22市县。韩江由梅江和汀江汇合而成,梅江为主流,发源于紫金县上峰,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兴宁、梅县、梅城和大埔等地,在三河坝与汀江汇合;汀江发源于福建省宁化县的赖家山,由北向南流经福建省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等县和广东省的大埔县。梅、汀两江汇合后始称韩江,由北向南流经广东省的丰顺、潮安等县,至潮州市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区,分东、西、北溪流经汕头市注入南海。
▲梅江、汀江和梅潭河三水交汇的韩江水系
千百年来,韩江水滔滔不绝,抚育了一代代广东人,奔腾不息流向大海,见证了客家人、潮汕人走出大山与平原,奔赴远方,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把中华文化远播五洲四洋。这一篇,我们先探访韩江水系上游,聆听这里的故事。
唐代便有汉人南迁开发梅江
夏日骤雨来临,韩江上游的梅江水暴涨,一改平日的碧绿色,河水夹杂着黄色泥沙,自西向东流淌着。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的火船码头上,饱经风雨的船墩、光滑的石阶与一组雕塑在风雨中矗立。沿阶而下,只见这组雕塑中,左侧两个是做苦力的工人,弯着腰、扛着背篓拾级搬运;右侧是一个母亲带着孩子远眺前方,正等待远方的亲人归家;不远处,另一名男子提着大件行李箱,正准备上船,沿着梅江下韩江,远赴南洋……这组雕塑重现了宋代末年以来客家人远离家乡出外谋生的场景。
▲松口古镇火船码头旧址
先民发现,韩江上游地处岭南偏远山区,远离各朝政治中心,受战争的影响较小;且这里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梅江与松源河交汇于松口镇,可通达汀江与韩江,有天然的水运优势,是“上州(嘉应州)下府(潮州府)”的必经之地。慢慢地,此地居民越来越多。
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第一港
宋末元初,来自福建的汉人再次大量迁入,先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技术,耕读传家,梅江变得更加繁华,渐渐形成了“百姓杂居”的奇特景象。据松口镇1985年的户籍册统计,松口全镇1万多人口中,有120多个姓氏,全国罕见,松口镇因此被喻为“姓氏博物馆”。
客家人至今还流传着一句旧时14姓旺族姓氏的顺口溜:“椿高楼棚好嬲凉,捉起锣鼓齐咚喳。”即为“钟(椿)、高、刘(楼)、彭(棚)、何(好)、廖(嬲)、梁(凉),卓(捉)、许(起)、罗(锣)、古(鼓)、徐(齐)、董(咚)、程(喳)”。
火船码头上顺着梅江下韩江,走向南洋,最早的是卓姓族人。据《嘉应州志》记载,宋景炎年间,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抵达梅州,在梅州组织义兵抗元,松口镇仅卓姓就有800人响应。崖山海战失利,卓姓无一人降元,仅有卓谋等10余人幸存。他们伐木架舟,南渡到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丹、文莱、马来西亚沙巴、沙捞越)定居。卓谋等人成为松口乃至梅县最早的华侨,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上从此多了客家人向海外迁徙的身影。
丁满十六出南洋,自古松口不认州
客侨是如何越过万水千山迁徙的呢?《松口镇志》记载,多数人取道松口,从松口码头上船,沿梅江,转韩江,直达潮州柘林港或汕头港,再乘木船、舢板、帆船、“大眼鸡”商船等,漂越太平洋、印度洋,近者到达东南亚,远的到达非洲南部,形成一条下南洋古道。
客家人为何又要沿着梅江下韩江向外迁徙呢?这是因为梅州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明末以后,客家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地狭人稠的矛盾日益突出,聚集于粤闽赣山区的客家先民,为了谋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无奈背井离乡,开始了群体性从松口镇“下南洋”打拼的现象,形成客家人“丁满十六出南洋”的传统。
移民高峰期,松口镇松江沿岸的码头一度有17个。20世纪30年代,松口火船码头开通,最多时有300多艘船只在码头停泊,每天数千人踏上越洋之旅。
渐渐地,松口名气越来越大,在梅州首屈一指,这就与移民潮高峰期有关,彼时松口码头成为广东第二大的内河港,水陆交通发达,松口人对海外通邮、通航、通商均不用经过当时的嘉应州,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写明“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便可经汕头港直转松口,因此形成了“自古松口不认(嘉应)州”的俗谚。
1901年,梅州(时称嘉应州)大旱失收,长期供应梅州的潮州和江西亦米源短缺,米价暴涨。清末外交家、教育家、梅州八贤之一的黄遵宪发起运米公所,在梅江畔设立永丰公司总部,筹款将东南亚大米源源不断运往梅州,一度松口米商所办之米甚至滞销,大大缓解了梅州的灾情。
梅江领风气之先,名人荟萃显荣光
得益于韩江水往外沟通的功能,众多客侨走向世界。2015年,松口镇户籍人口6.73万人,而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8万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亲属,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得开放风气之先,梅江畔是孙中山发动革命策源地之一。1918年5月,孙中山专门到松口公学(现松江中学)对四百多名师生演讲,鼓励大家关心国家大事,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军阀,建立强大的国家。
孙中山还到访过梅县客家围龙屋承德楼,探望梁密庵等老同盟会会员。1911年,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前夕亟须用款,梁密庵瞒着父亲一次性将巨款5万荷兰盾(大约相当于今500万元人民币)寄回国内支援革命。梁密庵怕父亲责骂而离家。其父派人将他找回,问明原委后,不但不责备,还高兴地说,“我也寄回了一笔钱”。
▲客家围龙屋——张弼士故居
1912年,孙中山还曾亲笔题字“博爱”,表彰松口走出的客侨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张榕轩经数十年打拼,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侨商。他和弟弟张耀轩投资兴建了清末第一条华侨商办铁路——潮汕铁路。
像梁密庵、张榕轩这样的客侨还有很多,他们在海外接触到新风尚后,又将之沿着韩江上溯梅江传回客家山区,梅州开办了广东最早一批新式学堂,培育了近现代一大批文武人才。自辛亥革命以来,梅州涌现出545名将军,叶剑英元帅也是出自梅州。许许多多铮铮铁骨男儿从这里走上抗日疆场。梅州还诞生了逾340名大学校长,书香氤氲传遍九州……
韩江系中央红色交通线重要组成部分
从南海经韩江上溯,除了西进梅江,也可北上汀江,韩江成为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为我党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转移的重要通道。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为解决党中央和中央苏区间联络问题,精心策划的一条从上海出发,途经香港、汕头、潮州、梅州、福建至江西瑞金的“摧不垮打不烂的地下航线”。该交通线为传递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机密文件,运送中央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以及掩护党中央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迁移等作出了巨大而特殊的贡献,到1933年初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前后,成为通往中央苏区的唯一交通线,被称为“中华苏维埃的血脉”、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周恩来、陈云等众多老一辈的革命家正是在汕头上岸,经过韩江水系上溯至汀江,最后抵达瑞金的。
2021年,广东省林业系统的3位专家首次对中央红色交通线(粤东段)古树资源进行调查,发现6株比较有价值的树木,包括伯公凹的1株金桂、1株中华锥、1株红鳞蒲桃、1株三角槭,以及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转站(青溪小学前)1株土蜜树和中央红色交通线联络点茶阳镇1株苦楝。
太难得了,这是广东省在红色交通线(粤东段)首次发现百岁“老哨兵”!特别是伯公凹约105岁的金桂、约145岁的中华锥古树,不仅见证了古道交通员和中共领导人、留苏归国投身革命者进入中央苏区胜利顶点的最后一步,而且见证了风雨同舟一百年的党群鱼水深情,是广东省深入挖掘中央红色交通线(粤东段)历史、进行古树调查的重大发现。
▲两棵百岁“老哨兵”
按照《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广东推进自然教育与中央红色交通线、红色革命文化、岭南特色文化等的深度融合,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落成,海内外游子来梅江寻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韩江这条黄金水道也成为老百姓的致富通道。改革开放后,松口华侨、侨属在梅江两岸投资兴办松香厂、水电站、华侨戏院、毛织加工厂、大理石厂、水泥厂等一批实业。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梅州陆海空交通网形成,沙田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网红,成为海内外游子的乡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关注到中国人沿着梅江经韩江下南洋开发海外的传奇故事。2013年10月13日,松口镇建成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广场旁一建筑上“中国松口”四个大字异常醒目。广场上矗立着移民纪念碑,上有名为《家园》的主题雕塑,由梅州籍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何柏俊设计,以榕树的抽象造型托起地球,7只和平鸽代表七大洲,展现散布全球的客家民系。
▲松口古镇
雕塑基座以浮雕形式浓缩客家人迁徙、分布等元素,纪念碑周围还布置7个石雕皮箱和船栓,既是客家人下南洋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又代表建设移民纪念项目的7个国家和地区(马达加斯加、留尼汪、莫桑比克、毛里求斯、科摩罗、印度尼西亚、中国)。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印度洋之路”项目之一,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
梅江至韩江,这条曾经见证了客家人移居海外的黄金水道,又缔造出标志性的纪念建筑,张开双臂拥抱众多海外游子寻根溯源。
确实,对于客家人来说,无论离祖先多远,不忘祖宗言,总要回到祖先地,远眺梅江水,品味那香醇的故乡水,寻找那源自华夏的根。
碧水青山林业相融合,绿美生态续写新传奇
如今,滔滔梅江水滋润着粤东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遍地开花,“八山一水一分田”作为梅州的资源禀赋,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源泉。
梅县雁南飞茶田、平原五指石、蕉岭长潭旅游区、大埔坪山梯田、兴宁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丰顺龙归寨瀑布、梅县灵光寺、梅江区客天下、五华益塘水库、梅县雁山湖等山水相依,景观秀丽,环境优雅,引人无数。
▲雁南飞茶田
梅江畔,林下经济更是红红火火,在平远县,进入秋季,3万多亩梅片树迎来采收。在华清园公司的梅片树种植基地,当地村民将采收下来的新鲜枝叶放进提取罐进行蒸馏提取制作梅片树,村民再也不用外出务农,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蕉岭县,梅江支流石窟河畔,翠竹成荫,这里蓝坊镇石中村有竹下灵芝种植基地,南礤镇的竹海公园有南药种植基地。蕉岭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像“种田一样种竹、管菜一样管竹”,实现春天采春笋、制笋干,秋天砍竹材,冬天采冬笋复合型经营,壮大毛竹特色产业。蕉岭县已成功申报创建毛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产业园,蕉岭县逐步发展竹制品深加工、竹下经济、竹林观光旅游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竹农增收。
梅江流淌过的碧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粤东北的客家人再也不会因饥饿、资源匮乏等原因远渡重洋谋生。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林业人亦正发光发热,将客家人的耕读传家传统与梅江畔的碧水青山相融合,形成了一批以油茶、南药、竹木精深加工业等为代表的林业产业,绿美梅州生态价值得到有效转换,在岭南大地上续写新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