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是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在我国仅次于长江排第二位。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六省(区)及港澳地区,经虎门、蕉门、洪奇门等八大口门汇入南海,一路奔腾,塑造了沿途仪态万千的自然和人文风物,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广东正统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精准提升珠江两岸的森林质量。林业人用汗水与智慧,守望着岭南大地的茫茫青山,水源涵养林越发郁郁葱葱,为万古珠江提供源源不断的碧水,守护着广东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保卫着广东人心灵中的精神家园。
珠水源出三处 徐霞客定源头
第一次来广州,怎能不乘船夜游珠江呢?珠江波光粼粼,城市光影绚烂,让人赞叹不已。但你知道么?广州眼前宽阔的珠江,由三江汇合而成,正所谓“三江入粤”。
摊开中国地图,黄河、长江,自西向东流,支流、干流清晰。再看珠江,却是一众江河各自奔腾,直到滔滔南海,才算真正聚首。在珠江三大干流中,西江最长,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西江的源头也被公认为珠江的源头,其发源于千里之外云贵高原马雄山的一个山洞里。正是沃水千里,源出马雄。
明末以前,人们并不清楚珠江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1638年10月,一位江苏人戴着斗笠,沿西江逆流而上,从广西进入云南,考察珠江发源地。他,就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徐霞客曾两次横跨云贵高原,采用追踪水系源流和目测山水走向的方法,沿途探访、询问知情人士,收集史志文献,写下了著名的《盘江考》。徐霞客说:“南、北两盘江,余于粤西已睹其下流,其发源俱在云南东境。”他又说:“南盘自沾益州炎方驿南下。”这是历史上珠江的源头首次得到确认。
1985年,珠江水利委员会又在多次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惟远是源”和“流水不断”的原则,正式确定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马雄山东麓出水洞为珠江正源。
洞口上方有“珠江源”三个大字,题于1985年。洞口两旁还有四块题字石碑,这是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地为珠江源立碑而题写的。四块石碑上的题字都聚焦于一个“源”字,但内涵不同,彼此联结。第一块石碑上题写“源远流长”四字,强调珠江发源于云南;第二块石碑上有“同源共济”,寓意同根同源、同根同基。第三块石碑上题写“西水源源”四字,寓意西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一条江,发源于马雄山;第四块石碑为“饮水思源”,寓意广东人不忘本,始终铭记珠江水的恩泽。
一路奔腾南海 沿途如画风光
离开马雄山母体的珠江,从云贵高原腹地出发,一路为民造福。水出珠江源,形成第一条河流——此时她叫南盘江。南盘江全长914公里,沿途塑造了一连串大大小小的盆地,成了云南的粮仓。而在马雄山的另一侧,北盘江也迈步向前,奔腾在云南与贵州的连接线上。
南盘江滋养的第一座城市是曲靖。曲靖是云南第二大城市,素有“入滇门户”之称。南盘江路过曲靖城时,留下灿烂的罗平油菜花田,又在陆良“造”出彩色沙林的自然奇观。央视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场景就拍摄于此。
流到云南玉溪,南盘江遇上琉璃万顷的抚仙湖。远古的造山运动塑造了这座中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它最深处超过150米,抚仙湖出口水道有近400米的落差,帮助尚且幼小的南盘江冲破深山峡谷,直奔她的第一个命运转折点——云南开远市灯笼山。在这里,南盘江没有跟随大多数河流继续南下,而是突然向东,再折往东北,画出了一个惊人的U形大拐弯,塑造了雄壮的盘江赤壁。
南盘江浩浩荡荡挺进高山峡谷之中,沿着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披荆斩棘,一路接纳了清水江、黄泥河等,留下地球上最美的“疤痕”——马岭河大峡谷,这里有着“百瀑凌空崖壁挂,千岩垂水洞溶涵”的美景。
流至贵州蔗香镇,南盘江终于和从北面绕道而来的北盘江重逢,在滇、黔、桂三地画了一个圆,孕育出世界茶园和美丽的黔西南,走出了无数不惧千山万水的背茶人。重逢后的南、北盘江,得名红水河。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而得名。穿越一片瑶乡之后,红水河在广西来宾与柳江汇合,改称黔江。
黔江河道狭窄弯曲,险滩浪急,形成有着“珠江三峡”之称的大藤峡。150年前的清同治年间,一位叫周淑贤的广西桂平人提出了在黔江修建水利工程的大胆设想,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也曾提出建设西江水利枢纽的设想。如今大藤峡水利枢纽已经由构想变为现实,在调控西江径流,保障粤港澳饮水安全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周淑贤的家乡,黔江与几乎并肩同行的郁江相会,更名为浔江。浔江不长,只有172公里。它在广西梧州与桂江合二为一。桂江上游是漓江,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灵渠就在漓江上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三年后,发兵50万欲征岭南。粮草水运到广西兴安县时,被南岭所阻。运粮官史禄经过勘察,组织士兵和当地居民在湘江(长江支流)和漓江(珠江支流)之间凿出一条30多公里长的运河,史称灵渠。公元前214年,灵渠修通,加快了珠江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的商贸往来和文化融合。灵渠是珠江历史上有文献记载以来较早的水利工程,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三江入粤终聚首 广州贡献珠江名
浔江与桂江的交汇,让从马雄山出发的这条江,从此更名为西江。西江一路向前,在广东佛山三水遇上迎面而来的北江,珠江干流首次相聚。
北江是珠江第二大干流,发源于江西信丰县,全长约600公里,主流浈水在广东韶关与武水汇合后,始称北江。北江从北往南,穿越南岭,在清远境内“劈”开飞霞山,随后拐了一个大弯。一千年前的大文豪苏东坡经过飞来峡时曾留下《峡山寺》一诗,“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我行无迟速,摄衣步孱颜”之句表达了他游览峡山寺时的心境。
西江、北江“相见恨晚”,“聚首”后注入珠江三角洲河网,一部分流经广州,同流溪河一起与“最初的珠江”相会。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说,“最初的珠江”指广州白鹅潭至虎门的一段,全长不到100公里,因流经海珠石而得名。很长一段时间,珠江、西江、北江、东江,被视为四条不同的河流。1914年,广州设立“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勘测、治理广东河道。经勘察探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西江、北江、东江、珠江以及三角洲河网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又因广州珠江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人们便开始以“珠江”一名统称三江水。1937年珠江水利局成立,正式统管整个水系。自此,广州珠江把自己的名字献给了整个水系,自己成了珠江的一条航道。
珠江流进广州后,又在广州黄埔同来自粤东的东江汇合。东江上源寻乌水在江西寻乌县,西南流经广东龙川县后,始称东江。三江自此“携手”,直奔伶仃洋,诉说着珠江口惊涛骇浪的风云历史。
珠江到底有多少支流?770多条?好几千条?甚至上万条?没有人能说清楚。冠以“珠江”之名的地域颇广。根据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官网资料,如今,除珠江流域外,华南的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区域等水系,都被冠以“珠江”之名,即“珠江片”,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湖南、福建、海南八省(区)及香港、澳门,在我国境内面积达65.43万平方千米。
人类始地交往之道 江河互济因海而兴
在蜿蜒千里的山水之间,珠江绘出山清水秀、群峰挺拔、洞奇石美的画卷。她同时孕育人类文明,开启商贸与文化交往,塑造了五彩缤纷的生活。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司徒尚纪曾说,珠江流域是我国出土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远古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1956年,南盘江流域的云南开远就发现了人类直系祖先腊玛古猿的牙齿化石,有1400万年的历史。
远古时期,从珠江源到珠江口,还生活着马坝人、柳江人以及广州南沙人,文化遗址宛如天上繁星。他们与中华大地的其他先民一样,从史前一路走来。秦汉之后,珠江流域又成为中原人南迁的新家园,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先有秦将赵佗建南越国,后有两晋唐宋时期多次人口大南迁,在这里共建家园,繁衍生息。
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下游,是西江、北江、东江长年累月冲积而成的大三角洲。它是珠江水的伟大作品,更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杰作。从北宋开始,珠三角得到开发,今广州、佛山、江门等地,均有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的记载。据统计,在珠江三角洲,宋代已有堤围28处,著名的有桑园围、长利围、赤顶围、金西围等,其中位于今佛山市的桑园围表现最为突出,2020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珠江商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来自各地的商品沿着珠水会聚广州,再浩荡出海。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有学者推测,“牂牁江”就是今天的北盘江水系。北盘江畔,古有牂牁国,后有夜郎。当地人将产自巴蜀的丝绸、铜器、枸酱等,沿珠江贩运到番禺城(今广州)。相传,汉将唐蒙出使南越国时,吃到一种味道特别好的枸酱,原以为这是当地特产,一打听才知道,枸酱原产于巴蜀之地。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釜、甑以及三脚架等,在造型和用法上都与巴蜀或夜郎地区的炊具相类似。考古专家推测,这些物品很可能就是从夜郎沿珠江运至广州的。
江海互济,因海而兴,是珠江商道最鲜明的特点。早在汉代,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唐宋时期的“广州通海夷道”长达1.4万公里,为当时全球最长航线。明清时期的广州十三行造就了“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盛况,珠江口一带也成为中西文化交往重地,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第一座机械自鸣钟、第一所西式学校等都率先在珠江口“登陆”中国,并将影响力辐射至其他城市。
中外商贸往来以及东西方文化交往,让珠江流域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的人们思想开放、视野开阔。19世纪以来,这里最早接触西方文化,并孕育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批风云人物。
如今,珠江两岸高楼林立,经济繁荣,在珠江水与城市的融合中,崛起了享誉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
碧水青山总相连 绿美广东新样板
2006年,广东人从康有为的遗稿中精选出“同饮珠江水”五个字迹,刻碑立于珠江源,表达了广东人的饮水思源之情。广东人亦正打造“绿美广东”,探索践行“两山论”新路径。
2023年,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 “1310”具体部署,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要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如今的广东,全省正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付诸行动,包括“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实施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等如火如荼开展。
全省林业人正建设陆海统筹的岭南秀美山川。在南岭、莲花山、云开山等主要山脉,林业人正优化提升森林景观和生态质量,强化东江、西江、北江等主要江河流域,以及重要水源地和大中型水库集雨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
珠江两岸,广东的诸多水源涵养林正越发郁郁葱葱,给珠江注入澎湃水源。位于东江的万绿湖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2023年,当地对297亩林地进行了林分优化,还在距湖边平地1公里内的低质低效林内,种植了木荷、枫香、樟树等连片的水源涵养林,促进流域内森林植被恢复,增强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同样是树,‘里子’却大不一样了!”河源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已成为我国最“绿”省份之一。目前,广东森林蓄积量、自然保护地数量等关键生态指标居全国前列,绿色发展底色更亮、成色更足。“十四五”时期,广东省将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到2025年建成高质量水源涵养林500万亩……
到2035年,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5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3000万亩,混交林比例达到60%以上,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成为南粤秀美山川的鲜明底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广东亮丽名片,绿美生态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
珠江流淌亿万年,奔腾数千里,如今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