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是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六省(区)及港澳地区,经虎门、蕉门、洪奇门等八大口门汇入南海,塑造了沿途仪态万千的自然和人文风物,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往事越千年,如今广东林业人正在珠江畔建设诸多湿地,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打造一方乐土,满足着广东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珠江因何得名?
站在广州塔顶俯瞰珠江,你往往难于想象,蜿蜒穿城的珠江,曾是一片茫茫“巨浸”,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巨变,逐渐由“海”变“江”,最终“蝶变”成如今的样子。珠江,又名粤江。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石(岛)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
秦汉珠江蜿蜒穿城紧邻中山四路
清代《顺德县志》所说:“昔者五岭以南皆大海耳,渐为洲岛,渐为乡井,民亦繁焉。”
远古时期,今日广州所在之地,就在大海边,这在考古上已找到证据。1937年,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在广州发现了古海岸遗址,遗址就在今天的海珠区七星岗,海蚀地貌保存完整。据考证,该遗址距今约6000年。
据学者考证,6000年前,因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今日广州市中心至黄埔一带,被海水淹没,形成了一个东西向的溺谷湾。“溺谷湾”是个专业地理名词,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指海边的河谷或山谷被海水淹没后,形成像漏斗一样的狭长三角湾。
此外,从地理学上讲,溺谷湾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海岸在潮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下,会堆积形成沙堤。在七星岗附近的松岗、赤岗、鹭江等地,就横亘着一道道高出珠江准点平原的沙堤。如今这些地方已是闹市区,住在这里的人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脚下的土地,曾是巨浪拍打的海岸。
时光荏苒,随着海潮渐退,海岸线南移,珠江的轮廓,逐渐呈现在古广州城下。
广州(古称番禺)修筑的最早古城,据说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南武旧城。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扩建南武城和任嚣城,史称“越城”,又称“番禺城”。
根据考古学家在广州发掘的秦代船台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学者对秦末汉初珠江岸线及宽度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秦末“任嚣城”毗邻珠江北岸。当时的珠江北岸大致在今天西湖路一线南侧,珠江南岸大约在今天市二宫北面,珠江宽约2020米。
▲南越王宫署遗址
赵佗扩建“越城”,南城墙较“任嚣城”略向南移,珠江北岸也南移了数米,珠江南岸变化不大,此时珠江宽度仍超过2000米,为现在同一地点珠江宽度的10倍左右。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此时,“越城”南边的江岸线又南移约50米,在今北京路白沙居一线,珠江南岸线北移约10米,在今同福路与江南大道交叉路口南侧,江面宽约1960米。
南越国覆灭后,因“越城”被焚毁,旧城发展放缓,珠江两岸缩窄的速度也因此变慢。至东汉初年时,珠江北岸南移了约30米,南岸北移了约40米,珠江宽约1890米。
东汉末年,步骘被任命为交州刺史。他重修“越城”。3年后,孙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而来。步骘筑城时,珠江北岸又南移了约40米,岸线在今北京路东侧乐善里一线。南岸则北移了约60米,江岸线在今小港路与江南大道相交处以北。当时的珠江宽度约为1790米。
唐宋珠江宽逾千米被呼作“海”
老一辈广州人把一德路、海珠广场一带称为“海皮”(即海边的意思)。据学者曾昭璇考证,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坡山巷的五仙观是晋代坡山古渡之所在,在当时紧靠江岸。在魏晋乃至隋唐时期,坡山古渡十分繁忙,远洋商船大多在此靠岸。现在,这里距离江岸已有千米之遥。晋代的珠江宽度或约为1700米。
曾昭璇还认为,若从晋时紧靠珠江北岸的五仙观之位置计算起,至1936年长堤新址建成,珠江北岸平均每百年向南延伸6.7米。
至南北朝时期,珠江北岸线也有一个可确定的地点,就是位于现在上下九路的“西来初地”。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高僧达摩从西天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建西来庵(后改称华林寺)。珠江的南岸约在宝岗北一线,当时珠江宽约1500米。
唐代的珠江,依然十分宽阔。唐代诗人高适有诗云:“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高适不说“江对羊城阔”,而说“海对羊城阔”,既不是形容珠江浩渺如海,也不是把江河误作大海,而是古时羊城人甚至外地人均称珠江为“海”。如《汉书》称番禺为“近海”;三国东吴中书丞华覈称广州“州治临海,海流秋咸”;步骘也说广州是“海岛膏腴之地”。
唐代珠江北岸在今大南路、惠福路之南,文明路之北。南岸在今同福路一线,宽约1400米。
宋代的珠江北岸,以宋三城为界,江岸线已移至今西关与玉带濠一带。到了宋朝末年,江岸线又向南跨过一条街,到达如今的一德路、万福路一带。南岸在今同福路北盐仓巷附近,江面宽约1100米。
此时的珠江,虽比秦代窄了几乎一半,但开阔处仍被人们称为“海”。宋人朱彧《萍洲可谈》卷二称:“广州市舶亭枕水,在海山楼,正对五洲,其下谓之‘小海’。”“五洲”即今太平沙一带,当时在江中,人们称这一带江面为“小海”。与“小海”相对的是“大海”,在今黄埔南海神庙附近江面。
宋人杨万里有诗云:“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诗中的“东庙”是指南海神庙,“西庙”是指南海西庙,或称“洪圣西庙”(在今文昌路广州酒家一带)。
明清珠江持续缩短 近代最窄处仅180米
从明代开始,珠江急剧缩窄。
明代珠江北岸,在城西已移至十八甫以南,江边在今和平路、冼基、丛桂南一线;在城东则位于永安桥以南及仁秀里、元运街、前鉴街以南,南岸线则在河南堑口。江面只有650米宽,比宋代缩窄了450米。
清代,珠江缩窄至550米,北岸在今十三行路、仁济西路、珠光路、新河浦一线;南岸在南华路一线。
▲清代广州城区示意图,城墙外就是珠江
至近代,珠江平均宽度不到400米;到了当代,珠江平均宽度为264米,最窄处仅180米左右。
显然,从明清开始,流经广州城区的珠江已由“海”变“江”,除白鹅潭等处江面仍较为开阔外,其余江面宽度已大不如前。不过,广州人仍喜欢称珠江为“海”。清初名士屈大均就曾说过:“(广州人)凡水皆曰海,所见无非海也。出洋谓之下海,入江谓之上海也。”
直至现在,老一辈广州人仍称过江为“过海”,珠“海”的历史记忆,就这样存留在人们的日常用语里。
打造水乡景致 现代珠江蝶变
其实,自秦代以来,珠江三江入粤,由“海”变“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同样是河道淤积,总体来说,珠江北岸河道淤积的现象比南岸严重得多。比如,原本处于江中的海珠石在宋时离珠江北岸约750米,离南岸约300多米,所以古人常说海珠石在“河南”。到了清末,海珠石离北岸已不足100米,与南岸的距离则变化不大。1928年,海珠石上开辟公园,有木桥与江岸连接。1931年,官方修建新堤时,海珠石消失在珠江北岸。
时光流转,星斗转移,先民利用珠江自然沉积的淤泥科学开发沙田,珠江中长出的土地化身成当下的良田、大港、公园、社区,塑造了广东人海纳百川的气质。
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一带在200多年前被称为乌珠大洋。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东莞明伦堂在此围垦,寓意是在汪洋巨浸之中,造成万顷沙田,万顷沙因此而得名。
新中国成立之时,劳动人民已经将万顷沙围至十三涌。随后,广州沙田持续向南延伸。经过多年沙洲发育和围垦,广州人开挖出多条平行河涌(人工的排灌干渠),基本走向为东北—西南,宽约5公里,从第一涌至二十一涌,南北长约30公里。
▲南沙区二十一涌,湿地上水鸟飞翔
番禺、南沙当地的居民承包珠江中长出的土地,种植大蕉、莲藕等农作物,新社区从而在万顷沙落地生根。如今,新垦莲藕远近闻名,成为广东人煲汤的上等食材。还有一部分沙田成了湿地公园,蝶变成广州最南方的“绿色明珠”。
1997年前后,为方便当地渔民捕捞和销售海产品,当地政府在二十涌附近建设了一个避风港,并将清出的淤泥堆积在十九涌东,形成了几个绿岛。到1999年,这里意外聚集了两三万只红嘴鸥。于是,围垦人在此试种各种红树与芦苇,营造适合候鸟栖息的滩涂,逐步形成了南沙湿地。
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万顷沙岛十八涌以南都被纳入湿地保护区的范畴,建成并开放的湿地公园面积近一万亩。如今,每到冬春,人们乘船荡入南沙湿地红树林,只见红树林郁郁葱葱,从遥远北方迁徙而来的白鹭、苍鹭等在树上筑巢哺育,嘤嘤鸣叫;一声惊响,只见红树林间白鹭成群高飞,漫天遍野尽是翱翔的白色掠影,令游人心驰神往。在湿地公园的鸟类孵化区内,密密麻麻的树林中藏有很多的鸟巢,包括白鹭在内的很多鸟儿正在那里繁衍生息,一派生机盎然。
▲南沙湿地上水鸟飞翔
据统计,广州南沙湿地每年吸引十万只候鸟来此栖息过冬,来南沙湿地过冬的候鸟数量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每年秋冬至初春,大量候鸟从西伯利亚飞来南沙,以这里为“歇脚点”或“加油站”,有些还要远赴澳大利亚越冬。
2025年广东省“湿地公园+”将有21处以上
从广州的南沙湿地公园开始,深圳、东莞、中山、珠海等环绕珠江口的城市,掀起了建设保护珠江口湿地公园的序幕。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珠江口的内伶仃岛和东岸的福田红树林两个区域组成。其中,福田红树林孕育着16种红树林植物,自然生长的红树林植物就有12种,包括海漆、秋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勒、木榄等;吸引着200余种鸟类前来安家,全球极度濒危鸟类黑脸琵鹭每年冬天至次年春天均来在此处“打卡”,可查找数量更是约占全球总量的15%。而内伶仃岛更是珠江口的一个明珠,国家I类重点保护动物蟒蛇,国家Ⅱ类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三线闭壳龟以及16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隐居于此。
▲深圳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
东莞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广东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就坐落于东江汇入珠江狮子洋一带,位于东江三角洲平原网河区下游,地处咸淡水交界处。其系近代先民围垦而成,原生植被曾因人为垦作和城镇建设而被破坏。经过十多年的修复,如今已成为东莞的绿色明珠。2019年7月,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认定为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走进如今美丽的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目光所及皆是风景,亭台楼阁错落有序,小桥流水处处可见,花团锦簇之下,随手一拍就是水彩画卷。
中山市翠亨新区南朗镇横门西水道建有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50公顷成片的红树林、滩涂地、桑基鱼塘,还有多条小河流横穿其中,有无数的白鹭等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生物多样性丰富,被称为中山最后的一块、也是最美丽的处女地。2021年,这里入选2021年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名单。
淇澳岛西北部建有淇澳红树林保护区(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红树林之一。淇澳岛的红树林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海洋动物,种类繁多的蝴蝶与昆虫。走进红树林,漫步木栈道,任海风拂面,赏满目苍翠,望群鹭飞舞,观鱼虾嬉戏,追彩蝶翩翩,美不胜收。每当退潮,露出大片的滩涂,底栖动物比如鱼、虾、蟹、贝壳等出没,吸引了大批水鸟前来觅食。漫步其中,凉风习习,赏草木葱茏,听鸟鸣阵阵,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
往事越千年,如今珠江两岸风光如画,两岸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的征途上,广东林业人正不断建设湿地公园、滨海湿地,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并活化利用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建设高品质的自然教育基地等。到2025年,广东省将建成“湿地公园+”21处以上,让绿色福利触手可及,继续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