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省《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后,我省各地纷纷响应,开展系列行动举措,积极创新实践,建立了“林河长联动”“森林警长”“产业林长”“林长+检察长”等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
当前,我省林长制体系已初步建立,全省已设立林长84457名,聘用护林员32538名,落实监管员18312名。为进一步推广林长制工作机制,本网开启“林长制典型案例集”专栏,收录报道各地林长制优秀案例及经验。本期,一起来了解广州经验~
在广州市增城区,有一个中国大陆上落差最大的瀑布,据传是何仙姑得道升仙时动态的化形。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白水仙瀑。走进白水仙瀑景区,群山叠翠、古木参天,鸟蝶从光影中掠过,空气中弥漫着负氧离子的味道。
得益于广州推行的“林长制”,2021年该景区林木覆盖率同比提高2%,含氧量提高2%,游客量增长38.97%,收入增加17.46%。
顶层设计:构建四级林长体系,广州林长近万名
林长制是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由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其他负责同志担任副林长,构建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实行分区(片)负责,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属地责任的制度。中央《意见》和省《实施意见》出台后,同年广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更高品质的美丽广州。
据悉,广州现有林地面积428万亩,森林覆盖率41.6%,森林蓄积量1955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地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平方米,综合公园38个、专类公园47个、社区公园112个、游园(口袋公园)888个;自然保护地面积115万亩,森林公园92个,湿地公园25个。
林长主要有八大任务:保护森林资源,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监管和有害生物防控, 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深化森林资源领域改革,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依法治林护绿水平。 如何将任务落到实处?广州上下联动,构建了四级林长体系。广州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分管林业园林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19个市直部门和单位组成广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市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林长会议、巡查、信息管理、督查、部门协作、考核等六项配套制度。
按照党政同责、属地管理、全域覆盖的原则,广州全市11个区,均成立了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全市已落实各级林长名单,设立四级林长9411名,其中市级林长15名,区级林长164名,镇(街)级林长1481名,村(社区)级林长7751名,基本构建起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林长体系。 此外,靶向发力,明确各级林长责任区域。广州全市按照行政区划和林业园林资源等特点,确定各级林长责任区域,已设立责任区域3992块,其中市级林长责任区域11块,区级林长责任区域 179块,镇(街)级林长责任区域1123块,村(社区)级林长责任区域2679块。同时,构建以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护林护绿员为主体的基层“一长两员”资源源头网络化管理机制,共设置基层“一长两员”13726名,将巡山护绿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
案例聚焦:景区迎来产业林长,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李林长,你来啦,快喝茶。”在增城区派潭镇上九坡村,几乎人人都认识李震烈,他是本地最基层的一位产业林长。谁都想不到,这位林长来本地不足4年,担任林长也不过2年。
时间回到2019年,广州华侨城接管派潭镇的白水寨景区,李震烈担任白水寨核心景点白水仙瀑景区的副总经理。2020年,作为全省林长制的试点区县,增城区大胆创新,选取森林资源的北部代表派潭镇进行首个“产业林长”试点,号召经营林地面积超过500亩的承包户担任“产业林长”并签订承诺书。李震烈成为了白水仙景瀑区的产业林长,政府、企业联动,共同探索景区的发展之路。
“产业林长将景区管理推入了更细致的层面。”李震烈说,巡逻护林,本就是他的工作内容。有了指导,巡逻观察的层面更加规范细致。巡逻路上,风景如画,他满心想的都却是“煞风景”的东西:这棵树长得好不好?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人偷偷吸烟带火种?
“林长制则明确了组织体系,职责更加清晰。我们成立了义务森林消防救援队伍。此外,因为白水寨景区属于国家森林保护区,也是增城区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会做好森林灾害的防治,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据悉,为落实林长制,白水仙瀑景区安保人员每天协助林场护林员开展巡查巡护,制止人员携带火种进山、使用明火、私砍伐木、乱捕狩猎等行为280起。登上道沿途设置消防柜4座,配备防火物资、灭火工具共150具,张贴防火宣传标语和警示标牌200余张。开展森林防火、林长制宣传活动8次,推广“产业林长”发展的政策文件和重大意义,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咨询教育超15000人次。
如果说坚守生态红线是对产业林长的基本要求,那么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有效路径就是林长的最高目标。
在白水寨景区大门的右手边,有一块网红花海打卡胜地。春日的时候,宫粉紫荆花竞相盛开,吸引来不少扎帐篷的游客。“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我们倡导绿色经济、生态修复,投入维护资金210万元,营造了这片花海。”据悉,为优化景区林业效益,景区还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共植树180棵。多管齐下,2021年以来,白水仙瀑景区林木覆盖率提高2%,含氧量提高2%。游客量同比增长38.97%,收入同比增加17.46%。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化得好不好,当地居民最有发言权。聊及此话题,今年42岁的谭宋浮有些按捺不住。他是上九坡村的原著村民,白水仙瀑就坐落在他的村落。
“这个瀑布是从小就有的,后来政府部门把它开发成景区。”谭宋浮回忆,彼时瀑布周边设施没现在这么好,没想到现在已经成为广东省内游客众多、配套齐全的著名景区。
“肉眼可见景区环境越来越好,管理越来越规范,我每天上班的时候一到景区附近就把车窗打开,车速很慢,努力张开鼻子吸一下负离子。”谭宋浮表示,自己原来在广州中心城区做酒店管理工作,随着白水寨的开发选择回到家乡就近就业。“李林长上任以来,选择的项目都摈除了污染,而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大家都很喜欢他。”据悉,景区的绿色扩张,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了工作机会,在家门口就业,“幸福极了”。
增城区林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林长制实施一年多来,派潭镇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初步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林业惠民三位一体良性循环。截至目前,派潭镇已确立产业林长20名,涉及林地总面积约7.1万亩,涉及产值约2.5亿元。
亮点形成:三大亮点绘就“广州特色”林长制
亮点一:系统治理,全域覆盖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全市森林、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城乡绿化等所有林业和园林资源,按属地管理原则全部纳入林长制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系统治理、协调发展的大绿化格局。
亮点二:因地制宜,一区一策
各区根据自身林业、园林绿化资源特色和生态保护定位,制定符合本区域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落实措施。从化区依托森林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绿谷”,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产业;海珠区以海珠湿地为核心,以完善“江、涌、湖、林、园”生态网络体系为目标,着力提升生态水平;花都区积极解决护林队伍“短板”,专职护林员从130人增加到179人,护林员统筹配备到各镇(街)。
亮点三: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各区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林长+”模式。番禺区根据院校多、校园绿化面积大的特点,专门设置“高校林长”;海珠区首创以村(社区)级林长、村挂职(驻社区)民警、绿管员、护绿员组成的“一长一警两员”末端管护机制;黄埔区将古树名木养护工作纳入林长制;南沙区落实森林树木、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制,每月定期安排巡查记录森林树木、古树名木的生长、病虫害情况;越秀区将绿化巡查保护纳入区综合网格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