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 探索“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创新机制

  近日,佛山市自然资源局与中国人寿保险签订了“古树名木保险试点”合同,为市内7株一级古树购买了总计770000元保额的风险保障,标志着佛山建立起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这是佛山全面推行林长制过程中一次创新举措,借助金融工具,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方式,实现古树“老有所依”。

  探索“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创新机制

  建立古树名木保护救治新模式

  佛山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拥有在册古树名木达3152株,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7株,树龄300至499年的二级古树72株,树龄100至299年的三级古树3073株。一株株古树名木,皆是大自然在岁月长河中留存的宝贵记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次与中国人寿制定以单株2200元的保费为每株古树投保高达11万元保额的救治保险方案,有效加强了古树名木风险管理,为区域生态系统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搭建了坚实的风险屏障。”市自然资源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保险期内,因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病虫害、自然老化、项目建设等事故造成的树木掩埋、主干折断、倒伏等无法正常生长,需要保护救治的情况和造成保险古树名木死亡或推断死亡的情况所投入的必要、合理的施救费用,可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进行赔偿。

  本次投保,全市共有7株一级古树纳入保障范围,树种主要有榕树、杧果树、九里香、黄葛树、滇刺枣树等,分布在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其中位于顺德区乐从镇、被誉为“全市最老古树”的滇刺枣古树也包含在内。为古树“上保险”在佛山并非首次。早在今年9月,南海区里水镇率先做出了“为古树上保险”的探索,与中华财险佛山中心支公司签订910000元保额的综合保险,为里水镇在册的91株古树办理综合保险,建立起对古树的长效保障机制。

  深化推进林长制工作

  多措并举为古树撑起“保护伞”

  近年来,佛山市不断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推行古树名木精细化管理。市自然资源局委托市信测院利用RTK技术精准定位古树,摸清全市古树家底,为其建立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同时,按照“一树一档,一树一牌”的挂牌机制,各区开展古树名木挂牌工作,明确管护责任单位,确保“树有所养”。

  今年,佛山市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列入市对区林长制考核的重要内容、2022年督查检查考核计划,进一步强化各级林长林业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充分发挥“一长两员”队伍作用,加强专职护理员古树名木日常巡护,落实古树名木常态化管护职责。为完善保护机制,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佛山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把古树名木迁移纳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与各区签订管护责任书,定期开展古树名木监测巡查,确保实现系统化、网络化、科技化、法治化管理目标,为古树名木撑起结实的保护伞,守护城市的绿色“活化石”。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