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山外来客”:一群扎根南岭大山做科研的“80后”

  “种名:黄标琵弄蝶,数量:1,海拔:1020米……”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宝山管护站附近,伍国仪一边用手机做着记录,一边不断驱赶着眼前飞舞的蝇,对于他来说,初夏的雨水多,天气复杂多变,适合做监测时间不多,为了在有限的人力和时间内,完成分布于南岭各个管理处的样线调查任务,必须和时间赛跑,抓紧记录见到的每一只蝴蝶的情况。

地处南岭山脉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缭绕,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地处南岭山脉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缭绕,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监测蝴蝶的路上,一只阿芒荫眼蝶落在监测员的身上。

  监测蝴蝶的路上,一只阿芒荫眼蝶落在监测员的身上。

  2015年,为了提高保护区自主开展科研监测工作的能力,南岭保护区管理局集中各个管理处的技术骨干,成立了保护区科研团队,决定选择鸟类和蝴蝶作为对象进行长期的监测。伍国仪便是进行监测的科研团队成员之一,“目的是为了真实地掌握物种种群的变化趋势,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朝明说。

出于对职业的热爱,80后科研团队耐得住寂寞坚守在南岭自然保护区近10年,对野生动植物进行监测。

  出于对职业的热爱,80后科研团队耐得住寂寞坚守在南岭自然保护区近10年,对野生动植物进行监测。

  “是黑眉拟啄木鸟,它的叫声单调重复。”保护区森林茂密,植被多样,是鸟类栖息乐园。林子里传来的鸟叫声婉转悦耳,林鸟非常活跃,这是它们的繁殖季节。监测员刘志发在进行鸟类监测,他随身携带使用多年的毛棉杜鹃手杖,把手磨得光亮,“结实耐用,舍不得扔了。”

能“闻声辨鸟”的刘志发不用抬头,就可对附近的鸟声进行辨鸟,并一一记录下来。

  能“闻声辨鸟”的刘志发不用抬头,就可对附近的鸟声进行辨鸟,并一一记录下来。

监测员刘志发如今是南岭自然保护区的“鸟专家”,能闻声辨鸟,对于陌生的鸟鸣,他都会录下来进行查证。

  监测员刘志发如今是南岭自然保护区的“鸟专家”,能闻声辨鸟,对于陌生的鸟鸣,他都会录下来进行查证。

  2010年从中科院毕业后考入南岭保护区,2012年,机缘巧合,原本学植物生态的山西汉子刘志发开始观鸟,一发不可收拾。如今的他能闻声辨鸟,是南岭的“鸟专家”,负责南岭保护区的鸟类监测工作。

科研团队在南岭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的黑鹎。

  科研团队在南岭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的黑鹎。

南岭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团队行走在保护区,对鸟类进行监测拍照。

  南岭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团队行走在保护区,对鸟类进行监测拍照。

  鸟儿们活泼好动,尤其是柳莺一类的小鸟,待在同一位置的时间不会超过10秒钟,有时更短,不太容易拍到,如果再受到天气影响,要拍到画面清晰、画质理想的鸟照就更难了。这对于鸟类监测中负责拍鸟的伍国仪、刘宗君、谢勇既是挑战也充满乐趣,拍到一张满意的鸟照能让大伙儿兴奋好久。

经过丛林的南岭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

  经过丛林的南岭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

徒步上山进行鸟类监测时,科研团队艰难地行走在碎石区。

  徒步上山进行鸟类监测时,科研团队艰难地行走在碎石区。

  鸟类监测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分别在1、4、7、10四个月进行,刘志发和团队成员要完成近20条固定样线的监测,每次至少3个星期。夏天早上六点就得起来,用泡面做早餐是常事。“一出家门就是一星期,到哪儿调查就住在哪里(监测样线最近的管理处)。”

  2004年,抱着想“到基层锻炼一下”的心态,杨昌腾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南岭保护区,决定把自然保护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经过多年的成长,现在已是保护区科研团队的领头人,担负着保护区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和信息化建设的重担。在长期的鸟类监测中,杨昌腾还能说“鸟语”,与鸟进行“对话”,这是为了让鸟儿们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能够更好地观察它们。

随着南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成为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随着南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成为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野外监测调查的过程充满着艰难,最大的危险就是蛇,“山里分布有多种毒蛇,特别是莽山原矛头蝮和尖吻蝮,这两种蛇的毒性特别大,我们上山经常遇见各种毒蛇,有时候脚就从它们旁边走过,走过以后才发现。竹凹是最艰难的一条样线,非常陡,一个来回需要走4个多小时,而且很多山蚂蝗;山里还有很多蚂蚁,被咬到了是很痛苦的……”山里的各种危险,杨昌腾他们都能了如指掌。

除了日常的鸟类监测,科研团队还会对附近中小学校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科普宣传。

  除了日常的鸟类监测,科研团队还会对附近中小学校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科普宣传。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护南岭的绿水青山,我们觉得非常开心,很有意义。”谢勇认为,简单重复的工作,坚持一年都实属不易,更何况是十多年,但只要在这里扎下来,他们就会扎得很深很深,心甘情愿为这片绿色付出一切。

  图: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实习生 王俊涛

  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