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以生态建设之笔 绘绿色发展画卷

梅州力争今年在粤东西北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编者按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2015年6月,梅州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同年12月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同意备案。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东省林业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梅州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努力建设生态功能区,争当绿色发展引领者,全面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

  为进一步总结梳理梅州“创森”工作的成效和做法,挖掘梅州“创森”工作亮点,助力梅州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同时助力梅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即日起,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推出“绿满梅州·森动客都”梅州“创森”工作深调研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盛夏时节,行走在梅州大地,只见林水相依、树影摇曳,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梅州这颗镶嵌在广东省东北部的“绿宝石”,生态建设行动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令人瞩目。在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中,梅州名列全省第二,实现“换道超车”。

  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如何建设生态功能区先行地,当好绿色发展引领者?梅州对生态引领和绿色发展,有了新的思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确保梅州率先粤东西北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更首次提出建设全国生态高地。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冲刺年,也是检验历年厚植生态优势的关键年,梅州正以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为形成“经济与生态齐飞,发展与环境共赢”的良性格局,一股生态建设、转型升级的浪潮正在梅州加快涌动。

  ●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植绿

  空气、水质达标率、

  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四季时光轮转,带不走梅州的绿意盎然。

  “绿色”一直是梅州的主色调。作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粤东西北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梅州始终坚持厚植生态优势。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6.1%提升到2018年的73.76%。

  数据翻番的背后,是梅州坚持不懈的“绿色行动”。

  1985年,梅州启动“四年种完、五年扫尾、十年绿化”行动,10年时间,通过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共消灭近千万亩荒山;紧随其后的是分别于2002年、2014年实施的两轮“绿满梅州”大行动,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碳汇造林、森林景观带、乡村美化绿化等四大工程,让梅州近1800万亩林地披上了“绿装”,全市平均道路林木绿化率为96.56%、水岸绿化率为96.08%,村庄绿化率达75.62%……

  绿色和生态不仅凝聚在数字里,也体现在群众生活环境的变化中。

  10多年前,位于梅县区雁洋、丙村两镇交界的山坡称子岌山场,由于受到附近化工厂梅州市明珠冶炼厂排放物的污染,导致周边土壤酸化,荒山秃顶,岩石裸露,草木不生。为了尽快复绿,梅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关闭明珠化工厂,切断污染源,并于2014年起对周边区域开展造林绿化,有关部门还与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冶炼厂废气污染山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酸化污染地造林绿化方法研究。

  1500多万元资金的投入,6次抚育施肥补苗,成功造林3549亩,让称子岌山场重新披上“绿装”,山地植被基本恢复。“很难想象,5年之前光秃秃的山头,如今已是草木苍翠,鸟语花香。”这是居住在丙村镇溪联村村民谢先生的直观感受。

  称子岌山场酸化土壤治理案例因此成为“绿满梅州”大行动中生态修复的典范。

  绿色行动还在持续发力。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梅州积极响应号召,于2015年6月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力争今年率先在粤东西北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今年,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六争六补”,其中推动梅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被摆在首位,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必须要迈过去的坎。

  军令状已下,如何可为?梅州仍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自启动“创森”工作以来,梅州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城乡造林绿化,造林工作从单纯追求数量逐渐转入提升质量的轨道中,广大干部走到山野间栽种树木,热心群众大力支持巾帼林、和谐林等认捐认种认养活动,积极参加义务植树。绿色发展基础得到有效夯实,全市森林覆盖率以及空气、水质达标率稳居全省前列。

  目前,梅州累计完成绿化造林3.831万hm2,森林抚育20.962万hm2,生态景观林带3398.40hm2,建成省立绿道818.2公里。全市新建城市公园18处,扩建公园7处,新增(扩建)公园绿地面积388.13hm2,新建森林公园37处,总面积4048.70hm2。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9%,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1%。服务半径基本达到市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赏绿,在自家门口就可享受绿色福利。

  一幅森林进城,公园下乡,森林美景与城乡相映衬的山水优美画卷,正在悄然展开。

  护绿

  构建健康森林生态系统

  筑牢“粤北屏障”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作为广东省的生态屏障,梅州是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林业大市,拥有全省第三的林地面积,森林防火压力重。山火多发曾让梅州频遭“烤”验。

  每年9月份到次年4月底是梅州特别防火期,而在过年前后到清明这段时间,梅州发生山火的频率最高。对于全市4382名护林员来说,这是最忙碌的时期,尤其清明期间,更需格外留意。

  “客家人祭祖延续传统的烧纸钱等形式,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带来一定隐患,而部分群众防火护林的意识不强,导致每年春节、清明或是气候干燥之时,火烧山的情况时有发生。”梅州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张俊说,据统计,梅州80%以上的山火是人为因素造成。

  “种再多树,没有做好防护,一把火就把之前的努力全烧掉了。”这是大部分林业工作者的心声。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山火发生、减少山火造成的毁林损失,“梅州需要推动移风易俗,提高群众的自觉防护意识,同时还需要从制度上堵好防火责任的漏洞,打造有战斗力的巡防队和灭火队。”张俊说。

  能否从源头上管住森林火源,梅州在行动中找到了答案。2017年3月1日,梅州抓住成为全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设区市的机遇,出台了首部实体法《梅州市森林火源管理条例》,为保护梅州青山绿水提供了保障,告别了山火频发的窘境。

  成效显而易见。“当年火灾明显下降,全市清明两周发生山火宗数对比往年降低了80%。”张俊说,2019年清明节期间梅州更是实现了森林“零火情”。

  张俊认为,《梅州市森林火源管理条例》让森林防火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不仅将森林火灾纳入地方党政工作考核成绩,同时加大了山火案件查处力度,从源头上管住森林火源,通过大力整治和宣传,市民的防火意识越来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各县(市、区)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也摸索出了好经验、好做法,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如平远泗水镇,创造了近40年来没有山火发生的历史。

  平远县泗水镇林地面积有17万亩,仅有7000多亩是集体山,其余近16万亩林地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细分到户,每户村民少则二十亩,多则上百亩。林权明晰后,村民不仅将林地包分到户,防火责任也一并自觉承担,形成了不成文的村规民约。

  “因为山林毗连,火情一旦发生容易彼此牵连,村民间会互帮互助,现在泗水镇家家户户山林防护紧密相连,每个村的村民随时可集合成一支半专业化的扑火队伍。”平远县林业局干部刘顺灯说,有时发生小火后,村干部还未抵达现场就已被村民自发组织扑灭。

  绿色的种子继续在梅州大地播撒,理念也在持续优化。

  随着梅州造林绿化重心转移到管护和林相精准提升,梅州林业部门以生态安全为目标,持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森林防火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构建城乡生态保护网。

  在广东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梅州连续5年获评优秀等次,现已初步构建健康森林生态系统,为粤港澳大湾区、沿海经济带筑牢生态的“粤北屏障”。

  享绿

  开启绿色致富路

  群众分享“生态+”红利

  盛夏时节,走进梅州市广袤林区,可以深切感受到广大林农对发展林业产业的期盼。

  随着“创森”工作的推进,梅州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谋划发挥区域功能和发展生态富民强市产业上,让良好生态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

  既要产业生态化,也要生态产业化,当地群众分享着“生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红利”,一颗颗“林下金种子”正待开花结果。

  在梅县、兴宁、平远三县区交界处,种植有两万亩的梅片树,这是当地发展的南药梅片新兴产业。据当地村民描述,以前当地是煤矿区,邻近村民为了生计还得上山砍树,曾有1000多亩山地变成荒山,如今荒山已变为郁郁葱葱的树林。

  2012年,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在平远石正镇马山村大规模种植梅片树,建立集梅片树种植基地、天然右旋龙脑(俗称冰片,中药配方成分)提取提纯生产基地、休闲养生体验项目于一体的创新开发生态产业园区。

  如今,通过发动林农种植,掀起了梅片树的种植潮。除丰顺、大埔外,梅州其他县(市、区)均有了梅片树种植基地。

  “梅片树可以提取天然冰片,其是复方丹参滴丸、双料喉风散、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片、心血宁片等60多种名优中成药的主要成分,在国内仍有很大的市场。”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凤清说,现在市面上每公斤天然冰片4800元,按基地每亩梅片树提取10公斤天然冰片算,经过梅片树3年的成长期,将为企业和当地林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近年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科技为支撑,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南药梅片提取的“天然冰片”打破了国际垄断,被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该企业已拥有10项国家专利,去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

  这只是平远县发展南药产业的一个缩影。2017年平远县以南药梅片、仙草为主导品种,发展形成了种植规模7.5万亩,产值达6.5亿元的现代化南药产业基础。

  今年,平远县成功申报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在石正镇、大柘镇和长田镇3个镇范围建立南药集聚发展区,再辐射到其他乡镇。

  目前园区已集聚了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平远园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南领药业有限公司、平远威大地有限公司、广东保灵医药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与嘉应制药、三九药业、华润三九、广药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销售订单,创新形成了“订单保价收购+研发技术支撑+社会服务体系”的保姆式联农机制紧密联农带农,增收致富效果显著。

  “以南药梅片为例,当地村民除了自己可以种植梅片树外,还可以在企业上班,每年村民平均可实现纯收入3万元。”凌凤清说。

  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于整个梅州市而言,全市正鼓励和引导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开展林果、林药、林蜂、林菌等非木质林下经济产业,提高生态公益林综合利用效益,大力发展铁皮石斛、金线莲、红豆杉等林下种植,突出抓一批油茶、梅片树、竹木、用材林、珍贵树种等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了独具梅州特色、生态和经济效益互促双赢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梅州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41万亩,现有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级68家;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省级27个,2018年林业产业产值达141.66亿元。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