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山水与乡愁相融 绿化与文化兼修——梅州奏响建设生态美丽家乡时代强音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对梅州的无私馈赠,更是梅州守护美好家园的生态红线。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客家人民,在新时代奏响了建设生态美丽家乡的最强音。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过程中,梅州以美丽乡村为载体,描绘出了城乡森林风景画。

  梅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乡村绿化美化,深入推进自然村的“四旁”绿化,修复改造村庄森林,以“一村一品”为重点,建设历史文化型、休闲生态型、优势产业型等多个类型特色森林村庄,构建了多样化、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乡村绿地配置景观,有效提升村庄绿化档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绿意盎然 客家乡村美丽蝶变

  记者日前跟随梅州市创森办有关负责人走进当地多个村庄,实地感受乡村发生的美丽蝶变。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这句话来描述现在的梅州乡村,恰如其分。行走梅州各县区乡村,这样美丽动人的场景俯拾皆是:山岭上绿意盎然,田野间金黄满地,广场中舞步欢快,乡间道路平整通畅,花草树木夹道相迎……

  ——在蕉岭,三圳镇九岭村连片的荷塘里荷叶田田,花香四溢。绕过荷塘,蜿蜒的村道将一座座富有客家特色的民居、小巧的公园、精致的乡村咖啡屋等串联起来,勾勒出画卷般别有韵味的景致。

  ——在梅县,雁洋镇南福村村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别具风情的小桥流水、景色如画的千亩柚园……果园就是公园,民居就是景区。登上南福村金柚公园的沧浪亭观景平台,千亩柚园尽收眼底。每年三四月份柚花开时,柚园花海更加壮观。

  ——在平远,走进上举镇上举村,雪白的墙、青色的瓦、古朴的门窗,清澈干净的小河从小院门前流过……只见青山绿水间小桥流水,亭台相依,幽静又充满诗情画意的院落与周边自然村貌融为一体。昔日的旧坛罐变为花盆、旧砖残瓦垒砌成菜园、树干树蔸变成板凳、犁耙镐头成景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保留村庄的乡土气息。

  在蕉岭县石窟河两岸, 九岭村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在蕉岭县石窟河两岸, 九岭村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这些乡村迷人的美景,正是梅州结合创森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梅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厚植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推开新农村建设,分梯度、分类型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合力打造客家魅力乡村。

  尤其是,“创森”以来,梅州累计完成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示范点260个,建成4个“广东省森林小镇”,形成了山水与乡愁相融、绿化与文化兼修的生态美丽新农村景象。

  梅州各县区在乡村绿化美化上各具特色。其中,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兴宁市以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为抓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建成乡村绿化美化省级示范点33个、梅州市级示范点9个,形成“林舍相依、林路相依、村内有景、四季常青”的乡村绿化新格局。

  目前,梅江区已完成了7个乡村绿化美化省级示范点建设任务,完成了10个市级示范点建设任务。“创森”以来,梅江区把乡村绿化美化与镇、村建设规划统筹起来,因地制宜,保护、挖掘各地的文化特色与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绿色景观。

  农旅融合 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

  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梅州乡村迈出“生态发展”的铿锵步伐。

  在梅江区三角镇梅塘村,一条长80多米的休闲木栈道沿水圳而建,用红砖铺设的林荫小道与栈道相连,沿路凉亭则成了村民休憩的好去处。然而,如此的田园之景,却是昔日梅塘村环境“脏、乱、差”的源头之一。

  近期以来,梅塘村将“微改造”的理念运用到人居环境提升,并将“触角”延伸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如今,每年国庆至春节期间,梅塘村便迎来杨桃丰收季节。为了扩大梅塘杨桃的知名度,三角镇在去年启动杨桃产业园建设项目,计划打造占地面积200亩的杨桃产业园,包括杨桃采摘园、特色农家乐、民宿等多个项目。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大埔开展“绿色乡镇”“森林特色小镇”创建活动,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村”及“市级示范村”,积极引导村民利用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四地(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等,全面推广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加大村镇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构建起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体的田林路结合、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的乡村森林体系。同时,加快建设7个特色镇和1个旅游小镇的建设;加快建设湖寮古城等9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大埔西河镇,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坚持“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的十村联动规划建设,推进农旅融合,让农村成为宜居的美丽家园、休闲旅游的景区。目前,西河镇按积极打造“十企百社千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绿色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新天泽蜜柚、飞天马茶叶、本草源南药等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提高乐得鲜、张裕香米、鸿顺蜜柚、千山绿等10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

  在“产业脱贫、生态转型”理念的带动下,丰顺县丰良镇三山村打开了发展的空间,村民生活也有了盼头。三山村风景秀美,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客潮古驿道,适合发展乡村特色康养旅游产业。为此,该村引进企业,拟投资近10亿元进行开发建设,以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为主。

  这里是梅州美丽乡村示范点“老禾仓。位于五华县长布镇樟村的老禾仓,是一个群山环绕,林木茂密,空气清新的小村庄。在鳞次栉比的现代乡村建筑群中,古老沧桑的“新凤楼”屹立其间。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这里是梅州美丽乡村示范点“老禾仓。位于五华县长布镇樟村的老禾仓,是一个群山环绕,林木茂密,空气清新的小村庄。在鳞次栉比的现代乡村建筑群中,古老沧桑的“新凤楼”屹立其间。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梅州农旅融合发展实践受到各方认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认定全省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梅州就有7条线路入围,分别是叶帅故里美丽梅县乡村旅游线路、兴宁古驿道客家人文自然风光线路、平远红色记忆景观廊道旅游路线、蕉岭县山水名人之旅、大埔县客家乡村红色文化体验游、八乡休闲避暑游、五华历史文化生态健康旅游线路。

  成功创森将不会是终点,梅州建设美丽乡村一直在路上。为全面提高梅州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大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范例,今年6月,《梅州市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印发,就此开启了梅州接下来持续三年的“变美”计划,进一步打造美丽山水、美丽城乡、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田园。

  坚持绿色发展 书写“世界客都”新辉煌

  鸟语花香,远处山峰云雾缭绕,山水林泉、寺庙古屋隐隐约约出现在雾里。位于梅州金山街道的百岁山森林公园里,市民们来到这里登山。金山街道办事处于2017年入选首批38个“广东省森林小镇”名单,成为梅州目前唯一一个创建休闲宜居型森林小镇。

  森林小镇是广东省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广东要建成200个森林小镇,该省2017年和2018年连续分别公布一批森林小镇名单,包括休闲宜居型森林小镇、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岭南水乡型森林小镇三种建设类型。目前,梅州除了梅江金山街道,还有梅县区石扇镇、平远县上举镇、大埔县青溪镇榜上有名。

  4年之久的“创森”行动,也给梅州下一步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蕉岭县在积极推进“创森”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目前全县300多棵古树名木已全部建档立卡。同时,蕉岭县各镇村还依托当地古树资源,积极开发建设休闲公园,让百年古树焕发新活力。

  古树被誉为“绿色的活文物”,给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蕴。梅州市录入广东省古树保护系统的古树名木有4256株,其中潮塘古梅、灵光寺生死树、丰顺万江古榕树等古树声名远扬,成为了老百姓引以为傲的名片。

  接下来,梅州将以建设绿美古树乡村为契机,将美丽乡村建设推向新阶段。

  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今年广东省投入2亿元支持建设100个绿美古树乡村,在保护珍贵乡土古树资源、传承乡村历史文脉的同时,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目前,梅州共有9个村获批建设绿美古树乡村,投入项目资金约2300万元。这9个村分别是: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梅县区松源镇白玉村、兴宁市新圩镇双头村、平远县泗水镇大新村和大畲村、蕉岭县广福镇乐干村、大埔县银江镇胜坑村、丰顺县大龙华镇大田村、五华县转水镇三源村。

  根据广东省绿美古树乡村建设规划,梅州市的绿美古树乡村建设将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2020年至2025年,全市拟规划建设40个绿美古树乡村,预计投入项目资金1亿元。

  毫无疑问,从森林小镇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到绿美古树乡村建设,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更宜居,产业更兴旺,人民生活更美好。

  我们相信,梅州势必会坚持通过绿色发展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书写“世界客都”新辉煌。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