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 广东:名山大川孕育岭南绿韵

  南粤大地,崇山巍巍,三江入粤,八门出海,孕育出独具岭南特色的生态,滋养一代代的广东人,缔造出灿烂的岭南文化。

  近日,媒体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在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征途中,广东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南粤名山大川、湿地海洋中诞生的文化内涵,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故事。

  目前,全省发布10条“南粤红绿径”特色线路、建成38家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举办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岭南名山大川 孕育优美生态

  进入距今6500万年的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的对接碰撞,不仅让青藏高原隆起,也塑造出广东的地形地貌。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丘元禧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梁新权联合撰文称,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后,华南乃至整个中国东部总体处于东北-西南的挤压和西北-东南方向的拉张之中……

  受此影响,广东近1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诞生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山,莲花山脉、罗浮山脉、九连山脉、南岭山脉、云雾山脉等环绕着珠江三角洲,错落排开,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态资源。

  粤东的莲花山山脉东北起自梅州市大埔县北粤闽省界,西南至惠东县,长280公里。山脉以南的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万鸟飞翔,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频频亮相;陆河南万红锥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广东省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原生性强的红椎林资源,是国家珍贵的红锥种质资源库。

  山脉东部的阴那山一带,金毛狗、桫椤、台湾苏铁、穗花杉、半枫荷和香樟等国家级保护植物22种错落分布,蟒蛇、虎纹蛙、穿山甲、白鹇等国家级保护动物陆生18种脊椎野生动物300多种安营扎寨。

  粤西的云开山山脉与东面云雾大山相交隆起折皱,形成云开大山山脉的脊梁大雾岭群山,至今保存有较大面积完整的次生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格木、榄类、红椎、荷木、樟、桐木、米椎、红楠木等生长其中;盛产松脂、肉桂和八角。穿山甲、鳄蜥等珍稀濒危物种栖息于此。

  罗浮山山脉、九连山山脉犹如两条平行线,从东北梅州、河源往西南延伸,走进广州市、深圳市、惠州市、东莞市等地。200多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近千种植物种藏身罗浮山周边,包括赤黎、白黎、白稠、黄稠、黄樟、山杜英等较珍贵用材林,素有“粤东宝库”之称。

  南岭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界线,孕育有个性鲜明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原始森林、溶洞温泉等奇特景观,是全国重点林区、大湾区生态屏障。在南岭国家公园拟建范围内,记录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 4748 种,分别占广东省和全国野生高等植物的56.24%和13.19%,包括南方红豆杉等3 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桫椤、水蕨、华南五针松等9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722种,分别占广东省和全国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的63.56%和16.30%,包括鳄晰、黄腹角雉、穿山甲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1种和眼镜王蛇、白鹏、黄喉貂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1种,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

  岭南名山大川 孕育生态文化

  崇山巍巍,流水潺潺,岭南名山孕育出丰富的水资源,西江、北江、东江三江入粤,八门出海;韩江、榕江、练江、漠阳江、鉴江风光迤逦,江流万古,孕育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岭南文化。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司徒尚纪等撰文指出,巍巍南岭使广东形成了背山面海的特征,构成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岭南避开战火。这种安定,在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末期的乱世,吸引了一代代的中原移民前来开发岭南。他们五方杂处,形成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三大民系。

  同时岭南珠江八口归海、江海一体,非常方便与海洋沟通,岭南许多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于是铸造了岭南海洋文化。由此,岭南名山大川留下悠久的历史。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应枫指出,距今1940多年前,广东番禺人杨孚(今广州海珠区)撰写了《异物志》,首次分类记载了岭南别具特色的动植物种类、形态、经济价值以及民俗风情,涉及动物52种、植物37种、器物9种,特殊风俗物类14种,包括大家熟悉的榕树、香蕉、荔枝、甘蔗、杨梅、桔等。

  深挖岭南绿韵 讲好广东故事

  广东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岭南名山大川见证了这一段的辉煌史:东江纵队依托罗浮山战斗,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威震南疆、蜚声中外;梅岭之上南粤雄关,《梅岭三章》写下共产党人铮铮傲骨;粤东北绵绵大山中,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不远处,留有中央红色交通线(粤东段),如今依然藏有百岁柏树犹如老“哨兵”;广东省乐昌林场里,炮火纷飞年代留有中大学子朗朗读书之声,如今成为研学基地;深圳莲花山上,邓小平雕像大步向前,“特区精神”传遍九州……

  省林业局介绍,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藏身南粤名山大川之中,值得一代代广东人赓续。在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征途中,广东深入挖掘南粤名山大川、湿地海洋中诞生的文化内涵,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故事,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广东已建成115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建有101条自然教育径、148个省级自然教育场馆。今年,10条“南粤红绿径”特色线路、全省38家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已经陆续诞生。

  10条“南粤红绿径”特色线路涵盖全省21个地市,由“绿色园地”和“红色印迹”两部分组成。“绿色园地”的162个点选自广东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省属国有林场等,如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省天井山林场等;“红色印迹”138个点选自绿色园区内或周边的红色资源,及其他具有代表性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地,如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等。

  “南粤红绿径”集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学习园地于一体,是一个可游、可观、可学的红色文化教育、生态文化教育、森林生态旅游、研学实践体验的新载体”。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韶关线路以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路途经风度学校(始兴人民抗日指挥中心)、广东省委旧址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始兴县红围村、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韶关市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旧址等红色资源点,沿途有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省乐昌林场、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绿色”景点。

  沿红色足迹,游客不仅可以重温红军长征时在粤北边陲的战斗历程,还能在绿水青山中观重峦叠峰,古树参天,青竹遍野,共享绿色成果。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