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绿色文物”和“乡愁根基”,结合现代科技、保护古树名木势在必行。 9月23-30日是2024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古树名木 全民共建共享”。《南方》杂志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近年来,广东通过“一树一策”抢救复壮等举措,大力推进古树名木保护,2023年全省抢救复壮古树名木4311株,其中省级抢救复壮一级古树和名木共80株。
“一树一策”,顾名思义,就是为每一棵古树名木量身定制保护方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内,有一株历经350多年风霜的“木棉王”。它曾遭受天牛虫害的侵袭,但在“树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如今已恢复健康,屹立如初。同样,在郁南县桂圩镇龙岗村,一棵1200多年的“天下第一樟”也曾在“老年病”的困扰中挣扎,但经过三个月的抢救复壮,如今已焕发出新的生机。
树木医生在深圳市大鹏新区给龙眼古树进行安全修剪。通讯员供图
这些成功的案例是广东全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缩影。在全省各级“树木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成千上万株患“老年病”的古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治疗,它们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绿色纽带。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黄华毅表示,针对年迈的老树,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进行抢救复壮,包括立地环境改造、树体修复、安全修剪等七大类。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拯救了古树名木,还提升了区域景观效果,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树木医生在云浮市给“天下第一樟”进行清腐。
在广东清远市阳山县,韩愈所栽的木犀古树枝繁叶茂,成为了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广州市邓山村,1800多棵乌榄古树郁郁葱葱,为村里带来了乌榄文化项目,带动了乡亲致富;在云浮市石头村,“广东第一雅榕王”更是助力乡村挂上了生态文明村的牌子。这些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的存在让乡村更加美丽、更加有文化底蕴。
截至2023年,广东全省古树名木数量已经达到了85561株,古树群907处。其中,一级古树有770株,名木有81株。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资源,省林业局在2023年实施了一级古树和名木抢救复壮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80株一级古树和名木的生长现状及生长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除了省级项目外,广东各地也在积极开展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工作。据统计,2023年全省共抢救复壮古树名木4311株。其中,惠州市抢救复壮了1952株,广州市抢救复壮了503株,韶关市抢救复壮了323株。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树医生”们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抢救复壮古树名木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工作,广东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优良基因,还增强了全社会爱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一步,广东将继续在“一树一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古树名木的生态、文化和旅游价值,积极打造古树名木与人居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提升城乡绿色生态品质。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