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与教育部科技部力推省部产学研结合模式

  6月27日,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教育部长周济,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广东省长黄华华,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吴启迪,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兰芳、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副省长宋海和佟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德立等领导出席了会议。100多所部属高校、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省属高校主要领导和科技部门负责同志,广东省直部门、相关人民团体、中央驻粤单位负责同志,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主要领导和科技部门负责人,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同志,广东省科研院所、专业镇和企业代表共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既是一次总结交流会,又是一次动员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总结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启动以来的进展情况,总结交流省部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工作任务,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再上新台阶。这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是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和广东产学研结合工作的一次盛会,对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9月,广东省与教育部签署《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随后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成立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共同选择广东作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先行示范区,联合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探索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的新模式。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树起了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一面新旗帜,谱写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新篇章。在有关方面的积极推动和参与下,一年来省部产学研结合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开局良好,已经推动70多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广东企业联合实施了一大批产学研结合项目,初步建立了产学研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高校专业镇对接等新模式,探索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在省部合作带动下,全省产学研合作项目迅速增加,项目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省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3287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10.5亿元,企业投资1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5.6%、94.4%和41%;参与企业2368家,参与高校167家,其中部属高校72家,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各类产学研结合项目实现总产值 1500多亿元,出口创汇30多亿美元,新增利税230多亿元。

   27日上午,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主要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的角度,对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讲话中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实践表明,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周济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高校要坚持顶天立地创一流。“顶天”,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立地”,就是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科技问题,把高水平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在贡献中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带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周济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产学研结合列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议题,校长、书记要亲自抓。要不断创新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科学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立足地方需求,明确服务面向。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努力在合作的数量、规模、层次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变,争取争取大项目、形成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建立官产学研的战略合作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机制,充分调动高校和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投身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周济充分肯定了省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战略意义和一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教育部将继续支持全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各直属高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中来,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贡献力量。今后要进一步完善与科技部和广东省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认真总结高校参与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向全国的其他地区、其他高校推广,动员全国高校投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

   科技部李学勇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推进产学研结合是我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以此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和模式。同时,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面的区域开展产学研结合试点示范工作,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为全国产学研结合工作提供经验借鉴。李学勇书记充分肯定了省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和良好成效,指出省部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组织、服务、政策和投入体系,提出了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与金融结合、校地共建研究院、高校和专业镇对接等创新思路和措施,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加快了创新型广东建设步伐。李学勇书记还对今后的全国及省部产学研合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体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需求。二是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三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四是要坚持以知识产权为导向,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五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今后,科技部将继续密切和教育部、广东省的协作,进一步加大对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支持力度。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首先对长期关心、支持广东省现代化建设的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各高校和各位领导、专家及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黄华华省长指出,广东是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一方热土,是我国开展产学研结合条件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广东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海纳百川,以大开放、大科技、大协作的胸怀,扬长补短,互利互惠,才能促进形成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教育部、科技部、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科技创新力量、技术成果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及广东省产业化条件良好、市场比较成熟、需求巨大、企业投入能力强和创新基础扎实等有利条件,弥补广东省高水平科教机构和人才资源不足,努力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新路子,这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现实的选择。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进展顺利,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后,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要突出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的实施,着力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努力构建部属高校科技资源进入广东的无障碍通道,加强区域和国际产学研交流合作,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共同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宋海副省长首先代表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作了工作报告,回顾和总结了一年多来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开展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2006年 4月,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联合成立了以黄华华省长为组长的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2006年,广东省政府投资1亿元,设立省部合作财政专项资金,今年增加到2亿元。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广东省每年将投入不少于2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省部产学研结合。

   27日下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珠海市等4个市,中兴通讯、广钢集团和广东志成冠军等3个企业分别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总结交流了他们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代表们以本地区、本单位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机制。部属高校和广东企业的合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共建创新平台、联合科技攻关、组建战略联盟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他们表示,一年来,省部合作提供了一个更高的交流平台和全新合作机制,大大提升了高校和广东的合作水平和层次,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环境,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

   下午休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教育部部长周济,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等省部领导,国家重点建设高校领导,以及其他与会代表一同先行参观了广东省产学研科技创新成果展览会。这次展览会开幕式和产学研结合项目签约仪式将于28日上午举行。

   通过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省部产学研合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推进了工作。今后,省部产学研合作将进一步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大会和省部合作协议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主题,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层次,提高合作效率和效益;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结合战略联盟,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优化提升广东产业和产品结构,为广东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