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样?到京郊农村走一走,你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提到农村,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贫困、脏乱、愚昧、落后这些并不动听的词汇,但是在京郊大地,你看到的却是绿荫环抱中的美丽村庄和富足、自信、有头脑的新型农民,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有机融合的美好画卷。京郊大地上的可喜变化由何而来?这其中,林业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苏梅。
据王苏梅介绍,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初开始,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结合北京市林业建设的实际,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把“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作为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推进新农村绿化美化建设,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塑造新型农民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农民形象而亲切地称为在京郊大地上树立起了“五棵参天大树”。
生态树:小村旧貌换新颜
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平原、山区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全市330万农民赖以生存的地方。一年多来,北京市结合新农村绿化,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平原、山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完成人工绿化造林34.21万亩。截至目前,全市林地面积已达1580万亩,逐步形成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郊野田园型绿化景观。
提起京郊的新农村,韩村河颇具知名度。这个依靠建筑业发展起来的村庄,是房山区生态立村的典范。村外层层森林环绕、村内处处花团锦簇,林木绿化率达到95%,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家园。慕名前来参观、后又决定定居的人,络绎不绝。
小浮坨村是延庆县长城脚下的一个小山村。近两年结合旧村改造,村民们加强了村庄的绿化美化,栽植各类乔灌木近万棵,昔日的垃圾柴草变成了如今的花红柳绿。村内制定了林木管护责任制,管护林木的收益归个人,此举调动了村民管护林木的积极性。绿色村庄建设,让小浮坨的村民充分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和谐温馨。
梧桐树:招引凤凰来落户
走进朝阳区的高碑店村,优美的环境和琳琅满目的古典家具会让你目不暇接。近年来当地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建设,使发展特色经济有了环境基础,吸引了众多家具企业来此创业,先后建设了“古典家具一条街”、开辟了古典家具民俗园。各式各样的家具、瓷器、古玩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和客商,促进了国际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为村庄带来丰厚回报。
纷纷赶来“扎堆”的商户们都说:“我们之所以选择高碑店,就是因为村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客人来买我们的家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这在京郊农村得到了有力验证。许多村庄,依托绿化美化形成优越的区域环境,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得到顺利发展,实现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
与怀柔水库毗邻的北宅村,经过多年绿化美化建设,环境优美、山水宜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成了村里集会议、娱乐、观光、餐饮为一体的综合农业观光园的诞生,吸引了八方来客,村内还建有纯净水厂和面粉厂等多家企业,实现年收入约1000万元,近百人实现就业。村长谢长明说:“北宅村从1996年起重视绿化工作,累计投资1600万。可这钱花得值,10年来我们共引入了33家旅游企业投资。”村民们也感慨地说,这是梧桐树引来的金凤凰。
摇钱树:招财进宝富农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不断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直是首都林业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据王苏梅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市有果树面积246万亩,从事果树生产的农户30多万户,年均果品产量8亿多公斤,年总收入20多亿元。全市花卉种植面积3000多公顷,从业农户1200多户。森林旅游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绿色产业的振兴,带动了郊区经济的发展,为郊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致富空间。
门头沟区妙峰山脚下的樱桃沟村,因樱桃果业而得名。全村在传承祖业的同时,不断创新,以果为媒广交朋友,樱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樱桃采摘成为经济增长亮点,年收入近千万元,同时带动了民俗旅游、柴鸡养殖、民间工艺等产业的全面发展。现在的樱桃沟村已成为有名的富裕村,形成了采摘、观光、旅游一条龙产业链。棵棵大樱桃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智慧树:脱胎换骨塑造新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只有人的素质发生了质变,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才能真正实现。今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以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实施了“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了当地急需的“不走的专家”。
密云有机苹果产销合作社理事长史庆增,作为林果乡土专家今年参加了培训。他深刻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不仅自己努力学习,半年来还帮助300多户果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2004年被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授予果农致富带头人的大兴区安定镇果农贾尚,也是培训的受益人,他现已成为当地果农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担任了安定镇梨桃技术服务协会会长,为本地广大果农提供服务,富裕了一方百姓。
自“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活动开展以来,北京各区(县)涌现出许多学科技、用科技、传播科技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仅自己学习先进技术,并且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周围果农,同时帮助果农搞销售,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成为连接当地果农和专家的桥梁,连接果农和市场的纽带。
友谊树:手拉手城乡共建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首都绿化委员会在全市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对郊区村庄绿化进行结对帮扶、对口支援。
作为较早开展“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活动的延庆县祁家堡村,其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原来的祁家堡村,柴草粪堆满街,村民根本没有绿化美化的概念。2006年延庆县林业局牵线,祁家堡村与西城园林局结成了对子,西城园林局当即为村里送来5万元资金改造村内环境,随后又送来大量树苗和园林技术人员进行绿化设计。两年里为祁家堡村植树2300余棵。随着环境的逐渐好转,村民的生态意识也在逐步提高,有的村民主动让出耕地用于绿化,有的村民主动拆掉违规建筑,自掏腰包种上了树苗。技术人员还想出了一个既能美化环境又能给村民带来效益的办法——种菊花。于是满山遍野的菊花就出现在了村内村外,如今的祁家堡,绿化面积占村总面积的50%,用绿满村庄,菊花万家飘香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了。
祁家堡只是北京市众多“手拉手”典范中的一个缩影。今年,义务植树单位通过提供绿化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提供绿化资金和苗木帮助、提供义务植树劳动支持、提供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到新农村开展民俗旅游等多种形式支援郊区村庄绿化美化建设,为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拓宽郊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搭建了新的平台。目前,已有26个中央单位、83个市属单位、414个区属单位和40个驻京部队与277个村结成对子,共帮扶绿化资金160多万元,植树16.89万株,绿化面积28.88万平方米。
这“五棵参天巨树”擎起了首都新农村建设的一方天。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首都绿色村庄将如绿色明珠嵌满京郊大地。我们憧憬,走在那乡间的路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魅力会扑面而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