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的森林认证铺一方基石

  中国绿色时报4月9日报道 编者按 4月2日~3日,“森林与林产品认证及市场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这标志着森林认证这种以市场手段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机制,已经在中国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从概念引进到具体实施,再到首次举办“森林与林产品认证及市场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的森林认证走过了10年艰难历程,跨上了新的台阶。这个成就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许多先行者的积极推动。在这次国际研讨会期间,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几位,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悟。   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和国际惯例的森林认证体系   李明琪(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国际联席会议联络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我国开展森林认证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林业决定提出的“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为方向,以建设现代林业为目标,着力提高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和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针,打好基础,择优试点,稳步推开,坚持从我国林业实际出发原则,坚持多方参与原则,坚持自愿的原则,坚持统一的原则。特别要注重体系的制度设计,在提高我国森林认证体系有效性,树立权威性,发挥服务性上下功夫,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林业发展实际和国际惯例的森林认证体系。   苏明(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森林认证作为一种促进林业发展的市场手段,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森林认证的效果和结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就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在林业领域开展了三个层次上的行动:以各国政府官员为主的政府间森林问题的谈判,以各国林业工作者为主的部门间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讨论以及以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和部分大中型林业企业为主的森林认证的推广。目前,这三个层次的行动均在探索过程中,还未得出最终的结论。   中国林业是世界林业的一部分,中国林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林业的背景,世界林业的发展也少不了中国林业的成就。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林业部门就积极派员参与了关于国际森林问题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讨论,并利用联合国的援助资金,及时开展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在中国召开了“中国林业政策论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认证国际研讨会”,就国际森林问题谈判、森林可持续经营概念及其标准指标、全球林产品贸易及森林认证等世界林业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10多年来,我们按照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中国林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稳妥的发展道路。例如,我们在森林认证方面,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雨林联盟(RA)、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国际组织合作,以“负责任林业的发展”为切入点,强化森林认证的宣传教育与能力建设。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既有独立自主的中国森林认证(CFCC)体系,又有国际通行的森林管理委员会(SFC)、森林认证认可计划体系(PEFC)并存的森林认证局面。在强化我国森林认证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国林业部门还与美国林纸协会、澳大利亚林业标准公司、马来西亚木材认证委员会、印度尼西亚生态标志研究所等国家级森林认证机构合作,积极推动相互间的互认。目前,我国森林认证工作的开展,不仅满足了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市场的需求,也积极推动了中国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林产品贸易的正常开展。   我个人认为:森林认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社会热烈讨论“木材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的大背景下,其发展的速度可能还要进一步加快。   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位专家曾说过一句话:确定不同的贸易政策对贸易的影响比较容易,但确定它对森林经营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却很复杂。贸易政策可以影响森林的可持续性和林业的健康发展,但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许多影响都是间接的,有时甚至会产生预料不到的影响,其后果可能比原先要解决的问题还要糟。因此,利用贸易政策解决非贸易问题,要特别谨慎,要在仔细分析后才能实施。   森林认证发展面临挑战   朱春全(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实施总监):森林认证从概念转变为现实,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森林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过去的10年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森林认证在中国从无到有,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森林认证的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确保森林认证的信誉,建立多利益方广泛参与的机制,实现与国际认证体系的接轨,是进一步推动森林健康发展的重点领域。   韩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森林项目主任):FSC森林认证,和其他认证体系一样,在推出之初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发展阶段,但自2000年前后进入中国,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相比的。这一方面是相关利益群体共同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多中国企业面对逐渐增长的FSC市场需求能作出快速反应,并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来抢占市场先机。但是,FSC森林认证在中国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如大众对FSC认证还缺乏认识,限制了以内销为主的林产品企业进行认证的积极性;国内审核和咨询力量不足,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执行认证标准;中国FSC标准的制定尚需时日,加大了对全球标准解读和落实的难度等。   徐斌(雨林联盟中国项目主任):森林认证的发展仍然面临挑战,如何在积极推动与发展的同时,确保认证的质量和有效性,为中国林业包括企业带来切实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森林认证和现代林业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与重点。   安延(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森林项目官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市场对负责任林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作为重要林木产品的进口和出口国之一,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国,随着通过森林认证的森林面积日益扩大,获得产销监管链认证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将可以通过可信任的森林认证体系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动中国森林的良好经营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利用政策机制培育国内市场   陆文明(中国林科院国际合作处处长):纵观中国森林认证1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森林认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还是国外市场。由于国内公众环境意识还不太强烈,认证林产品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形成,已经通过FSC产销监管链认证的木材加工企业也基本上都是外向型企业,这决定了中国认证林产品的总量还很有限。就FSC森林经营认证来说,从2002年的1家发展到2008年的11家,平均每年只增加2家,绝对发展速度很低,而且森林经营认证的总面积不到60万公顷,仅占中国森林总面积的0.34%。就FSC产销监管链认证来说,虽然从1998年的1家快速发展到2008年3月31日的525家(包括香港),占全球总量的11.98%,但这些外向型企业又大都是中小型企业,而且很多还是季节性或部分生产线生产认证林产品,认证林产品产量占全国林产品总产量的比例非常低。实践证明,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推动中国森林认证的效果较为有限。   虽然森林认证是一种市场机制,但可以通过政策措施培育中国国内的认证林产品市场,而且这样的政策措施是多方面的。比较有效的是政府采购政策,这在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丹麦和新西兰等)也证明是极为有效的。   自2003年《政府采购法》生效以来,中国在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效果极为明显,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比例迅速增加。2006年10月,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把包括林产品(如人造木质板材、木地板、家具等)在内的环境标志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政策清单,为把认证林产品作为环境友好型标志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政策清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可以说,把认证林产品纳入中国政府采购政策清单,无论在观念上、法律上、政策上、技术上、操作上、经验上,都已经相当成熟。如果这一政策最终得以实现,将极大地推动认证林产品国内市场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森林经营认证的快速发展,也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参与森林认证是一个充满机缘的历程   王小平(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北京林学会秘书长):可持续的林业发展不仅需要林业行业的努力和奉献,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不仅需要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更需要从市场的层面、用经济的手段来推动。   我对森林认证的了解是从疑惑开始的:森林还需要认证和森林还能被认证?森林经营过程还会造成环境问题?市场还能对森林经营施加影响?当这些疑惑被一个个解答后,我迫切想在实践中去验证这些看起来不很通顺的、由英文翻译而来的一个个原则和标准。   鉴于目前全球已经通过认证的森林均是以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同时考虑到北京的森林主要经营是生态公益林,由于生态价值不易量化、不够直观,使得社会对森林的生态价值认识不够统一,因此,我们想到在北京八达岭林场尝试水源保护林的认证。   认证过程所面临的困难远远出乎我的预料,有认识问题,有习惯和传统问题,有技术要求和环境标准滞后问题,也有现行的行业规范和社会经济环境与认证标准的差异问题。所幸在北京,所幸选在八达岭林场,所幸身处国际合作的圈子里,所幸北京林学会是一个宽广而宽容的平台,所有这些因素保证这一尝试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和赞誉,其示范和带动效应也令人振奋。   但不得不承认,森林认证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尚需时日,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大于机遇。如何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培养认证产品的市场需求;制定既适合中国国情和林情,又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认证标准;规范、培养、监管和引导认证市场;培养中国的认证机构和认证技术力量;降低认证费用,提高森林经营机构的认证积极性等,都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恒心,更需要责任感和团结的精神,只有研究者、管理者、企业家和推动者一起努力,森林认证之花才会开得灿烂。(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