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研究报告引出的林粮对话

  中国绿色时报7月25日报道 “经过长达17年的定位研究显示,农田林网作为一个事关根本、影响长远的重要事业,对粮食生产的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性,而且具有根本性、源头性,对粮食安全这个长期战略问题关系重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球性粮价猛涨、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时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发布了一份《农田林网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报告》,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   日前,记者赶赴河南,采访了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增。   记者:对于农田林网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研究历时多久,共有多少专家参与其中?   刘春增:河南农业科学院从1982至1999年在开封市开封县朱仙镇小店王村建设沙区治理试验区,通过17年试验,开展了农田林网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研究过程中共有30多位专家参与,他们分别是来自河南农科院、中国林科院、开封县科技局等单位。   记者:当初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工作?   刘春增: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全省共有沙化土地面积1935万亩。沙区的自然条件恶劣,风沙灾害频繁,表土被吹走,庄稼被拔出、掩埋或打死。不建立农田林网,形成常年绿色覆盖系统,其他的农业技术手段就难以发挥作用,沙区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建立农田林网来保障沙区粮食产量增长是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计划黄淮海平原沙区农业持续发展综合技术研究的一部分。项目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了“综合防护,建立沙区常年绿色覆盖系统为基础,水肥调控、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为中心,调整结构、优化种植、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沙区资源,不断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建立农林牧循环生态系统”的目标。   记者:农田林网在促进粮食生长方面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刘春增:自1983年试验区建立以来,随着农林牧复合系统的发展,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与1982年相比,1999年粮食和花生的总产量分别提高了243.59%和385.62%,粮食、小麦和花生单产分别净增105.15%、127.27%和84.76%。我们在对新乡市延津县粮食总产和农田林网关系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延津县2006年农田林网面积比1982年增加了2倍,2006年粮食产量比1982年增长了3.9倍。   记者:历史上干热风、寒流、霜冻等自然灾害对河南粮食产量的影响很大,农田林网在调节农田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如何?   刘春增:通过对林网系统内的作物产量、生态效应的试验观测,农田防护林的建立,对沙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对控制沙区的风沙、寒流等自然灾害均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据气象统计资料,朱仙镇小店王村试验区所在地每年发生干热风2.75次,有时高达10余次。试区建立前,当地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基本上每年都有干热风发生,使小麦减产10%~20%,有时甚至高达35%以上。农田防护林的建立,使干热风发生的高温、低湿与大风三大条件发生紊乱。   据测定,林网系统的总体防风效能已达35%~40%,干热风发生3小时后,旷野的相对湿度大幅度下降,在0.8米和1.5米高处分别下降53%和49%,而林网内0.8米处仅降3%~4%,1.5米处下降26%,从而增加了空气的相对湿度,克服了干热风所造成的危害。   记者:听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的一位村民说:“树能吃盐碱。”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刘春增:树木的确可以抑制土壤返盐,改良盐碱地。在生长季节,树木强大的蒸腾作用使其具有强烈的生物排水作用,对控制地下水位和盐碱运动有明显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土壤返盐;农田防护林带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抑制春季土壤积盐;片林可以改良、加速土体脱盐。河南省沿黄河洼地,豫东、豫北大面积的盐碱地,正是由于近些年来采用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才变成了今日的高产农田。   记者:林带是否有胁地的问题?树木与农作物争水、争光、争肥的矛盾该如何化解?   刘春增:林带胁地问题确实存在。据我们研究,平均一个林网有2%~4%左右的耕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减产,但90%以上的耕地增产效益明显,总产量增加幅度平均为10%~20%,正可谓“胁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在设计农田林网或农林间作时,枣树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它不会胁地。枣树根系深、须根少,不会与农作物争肥争水,而且展叶较晚,一般要到夏粮收割前,叶子才能长成,不会与农作物争光。再者,枣树树冠稀疏,即使在树叶长成后,对秋季农作物光照的影响也不大。   记者:建设农田林网应该遵循哪些标准,注意哪些问题?   刘春增:农田林网的规划设计要以发挥林木的最大防护效益,少占耕地,利于耕作为原则,尽量建在沟、河、路、渠边,并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特点和林种生长特性确定。根据我们的反复试验,沙区杨树林网以主林带200米~250米,东西走向,副林带300米~400米,南北走向为宜,对控制冬春北向害风和春末夏初南向干热风均能起较好的防护作用。今年5月底,我们对开封、延津两县不同网格农田林网内的小麦进行了测产,结果表明,在200亩左右的小网格农田林网条件下种植的小麦比在1000亩~4000亩大网格农田林网条件下种植的小麦增产,增产幅度达每亩104.88公斤。此外,还应尽量选用耐干旱、耐贫瘠的适沙树种、林带树种,采用阔叶和针叶树混交提高林带的稳定性;选择与农作物矛盾较小的经济树种小乔木或灌木发展林粮间作。   记者:听说在这个长达17年的研究项目中,您参与了10年,长期居住在测试点,与树木和农作物为伍,这10年来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刘春增:从小树种植到长成具有防护功能的农田林网需要至少10年,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花费10年心血获得这样一个成果已经很令人欣慰了,因为它的意义重大。每当看到试验区里,不再有铺天盖地的黄沙,整齐高大的绿树和金色的麦穗相得益彰;每当在树阴下乘凉,看到老百姓满足地收获着自己的庄稼时,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林茂粮丰,本身就是农林科学工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