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中国绿色时报7月28日报道 30年前,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又是从耕地入手的。30年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新的战略决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成为中国农村改革乃至中国改革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放眼看林改,意义非一般。林改,不仅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木材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安全、物种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此评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将载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史册、中国林业改革发展的史册。   林改——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基础是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处理好保护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林业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在实现生态良好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林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功能,在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具有突出的文化功能,在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加强生态建设,保障林产品供给,不仅要靠国家的重视和投入,更要靠人民群众的作为建设主体的内发动力和持续参与。   我国现有林地面积43亿亩,其中集体林地25.48亿亩。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充分利用物质利益驱动这个手段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集体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林地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林业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解放,导致森林资源质量很低,林地产出率很低。全国集体林蓄积量平均每亩仅为3.3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8%、为发达国家的20%。森林质量不高,结果是: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   生态承载力低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差距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协调,也使生态文明的大发展缺少了原动力。   缩少生态差距和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解放生产的原动力,那就必须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林改先行省的实践表明,林改后,森林资源总量和森林质量得到极大提高。据调查,福建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2.44个百分点。   森林数量增加和森林质量的提高,有效提升我国的生态承载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弘扬生态文明,就要求我们在发挥林业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的同时,更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大化。   从粗放—集约,从大一统的生产方式—分散—成立协会规模经营的经营方式的转变过程,林改使农民对森林的认识不断深化。   从乱砍滥伐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直接砍伐木头—发展林下经济—研究并利用森林生态价值,森林保健—森林沐浴打出山林氧吧的招牌开发森林旅游生意,生态文明不仅开始进入农民的生活,而且进入农民经营的视角。   广大山区林农通过挖掘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增强了生态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构建一个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爱惜山林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农民的意识、言行以及思想开始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观念正在牢固树立。事实证明,林农不仅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山区文明乡风的培育者,更是山区民主管理的参与者。   林改——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代林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生态、物质和文化等多样化需求的林业。从根本上说,建设现代林业就是重新调整林业体制机制;从实现途径上说,就是要把市场机制引入林业建设,加快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设,全面优化林业结构,加速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现代林业的建设目标是充分挖掘林业的三大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和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改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加速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引擎。   林改,让生态也变成了产业,森林资源的增长提升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农民通过森林旅游提升着生态价值……   山区拥有我国90%以上的森林资源,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其中木本粮油有100多种,木本油料类有200多种。除了直接提供木材等工业原料外,林业还向市场提供水果、干果、森林药材、山野菜、花卉和菌类等大量的丰富的林产品,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发展难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林业仍然是国民经济链条上的脆弱一环。   通过林改,优化林业生产要素配置,盘活林业资源,充分释放林地、物种、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巨大潜能,充分激发林业内在活力。   林改后,各地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培育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如今,广大山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生态型林业产业逐步建立,林木种植、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以及林产品经营加工等林业产业逢勃发展,全面提升了林地产出率,满足了全社会对绿色林产品的需求。   浙江是一个林业资源小省,林改让浙江成为了林业产业大省,2005年全省林产业总产值已达1060亿元,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逐步形成了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被广大村干部和农民认为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和中国林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最近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林农群众拥护改革,96%的林农群众对改革十分满意。   林改——逐步走向深入   建设现代林业任务艰巨,深化林业改革是关键。   贾治邦说,配套改革,是深化林改的保障,必须完善林业保护、服务、科技支撑、管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体系等六个体系。   目前,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完成的地方,正在深入推进配套改革。这为现代林业发展激发新的活力。   江西省正在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林业金融产品,为千家万户林农发展林业提供政策支持。福建省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森林经营者科学经营森林资源,并加快成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对林权实行动态管理。浙江省加速建设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林业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并抓紧建立林业协会等服务组织,逐步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配套改革制度的建立和林改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铺平了道路。《意见》指出,要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林业投融资政策,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林业部门的职能转变。这意味着,林业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消除,林业必将迎来明媚的发展春天。(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