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苍龙护卫松江大地

  中国绿色时报8月4日报道 从30年前的有林面积仅668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2.7%,到30年后,一个以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综合效益达629.6亿元——被称为“绿色长城”的三北工程在它最东端起点的黑龙江省拔地而起。   30年来,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309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7514.6万立方米,建成农田防护林网格38万个,庇护农田9120万亩。建设区域内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4.3%提高到12.5%。   在松嫩大地上构筑的这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因此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可靠保障。   曾几何时,这里是乱垦土地、乱伐林木的地带,由于缺林少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有数据显示,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间,这一地区每年受风蚀灾害面积达640万亩,草原沙化、碱化、退化面积18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达2987万亩,农民人均收入长期在百元左右徘徊,严重困扰这一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从1978年开始,黑龙江省西部29个县(市、区)被纳入国家三北一期工程范围,三北工程开始在这里艰难起步,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以农田防护林、护路林和村屯四旁绿化为主的一期工程到1985年结束后,全省共完成造林面积达1095万亩,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82%,保存率为85%。全区26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农防林带总延长近20万公里,构成网格15万个,庇护和部分庇护农田近400万公顷;全区19062个村屯,有15250个村屯初步绿化,村屯绿化率达到80%;28374公里县乡村道路,有26955公里实现了绿化,绿化里程达95%以上。   1986年开始的三北二期工程建设,开始突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使防护林的林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结构日趋合理。到1995年,二期工程造林面积888万亩,为规划任务的104.4%,保存率为88%,其中防护林占45.2%,用材林34.3%,薪炭林11.9%,经济林7.8%,特种用途林0.8%。   从1996年开始,三北三期工程建设区域增加到了30个县(市、区)。工程建设重点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为目标,在进一步搞好防护林建设的同时,加大了商品林、经济林比重,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防护林体系的整体综合效益。到2000年,三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46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43%,造林平均成活率为91%,保存率为86%。封山育林完成79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49%。   针对建设地条件越来越差,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的特点,黑龙江省适时加大科技投入,放宽政策,转换造林绿化经营机制,出现了拍卖、租赁、股份制、联合联营、承包等多种造林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北四期工程区域已经扩展到全省12个市、70个县(市、区),共完成造林470.7万亩,封山育林213.7万亩。重点突出了嫩江沙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松嫩干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界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大庆市治沙示范区和兰西、青冈、明水、拜泉等县生态经济型高标准示范区建设。   时间表的更多记忆让这一宏大的工程建设留在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更多关注中——   1980年出台《关于加快黑龙江西部防护林建设的决议》。   200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决定》。   从1983年起,省政府就与各地负责人签订了《造林绿化责任状》,这在全国是首创。同年6月,省林业厅还与有防护林建设任务的市县签订了《合同任务书》,坚持一年一检查,一年一兑现。   1989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造林优惠政策,规定营造防护林占耕地5%以内免征农业税;坡耕地退耕还林的免农业税;平原区给每个农户划了3亩左右的薪炭林长期使用,免交“两金一费”,收入归己。在造林政策上,实行了放宽“两荒”造林,放宽个人植树,放宽造林承包期年限,放宽林木管理权限,放宽国有林业职工承包范围等“五个放宽”,极大地调动了全年营造防护林的积极性。   1988年、1997年国家先后两次在黑龙江省召开农田防护林建设现场会,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