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8月7日报道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森林与草原两种景观交替出现,车子行驶在路上犹如走在连绵不绝的风景画卷里。
牙克石,素有“森工之都”的美誉,它是伴随着大兴安岭林区开发而兴起的一座典型的林木资源型城市,作为内蒙森工集团所在地,长期以来是国家重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然而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木材资源,牙克石陷入了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的“两危”窘境。2002年以来,牙克石用6年时间在全国21座森工城市中率先实现了经济平稳转型,综合指数名列前茅,走出了一条森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学者们称之为“牙克石现象”。
在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和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市人民政府日前举办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转型暨牙克石实践”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对于“牙克石”现象做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单纯依赖林木资源 经济遭遇瓶颈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区开发建设以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牙克石这座林木资源型城市因其特殊的先有林业企业、后有地方政府的历史背景,使以原木采运为主的传统森林工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地区经济和财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80%和70%,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始终居内蒙古自治区各旗(县、市)之首。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兴安岭林区可采林木资源进入枯竭状态,牙克石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在经历了资源过度开发的辉煌后,经济急剧下滑,森林资源型城市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开始陷入由资源危困而导致的经济危困。特别是以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为标志,以木材采运为主的传统森林工业全线萎缩。从本世纪初开始,牙克石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开始出现负增长,大量林业工人下岗,居民收入大幅下降。城市低保人口达10.99万人,占总人口的1/4。
冲破“惟原木论”束缚 发展多种经济
2002年,牙克石开始探索经济转型。牙克石市委在调研市情时发现,思想滞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束缚和产业发展对林木资源的过度依赖,人们把原木的多少、优劣作为衡量资源的惟一标准,“人们认为没有原木就没有了资源,迫切要求发展,又难找到出路。”牙克石市委书记巴树桓这样介绍。针对这种情况,自2002年以来,牙克石市委、市政府开始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干部群众到先进地区考察,引入了“先予后取”“森林是立市之本”、“新的资源观”等一系列开放观点和科学理念,引导人们冲破“惟原木论”思维定式束缚,重新认识手中所掌握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依托森林资源 美丽与发展共赢
视野开阔了,牙克石市提出了确立中国森林工业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森林工业理念、大生态保护理念,实施了森林立市、工业强市、商旅富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五大战略,探索出了一条林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打破林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模式,牙克石市发展了一批接替产业。在农业上培育了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油菜籽、白鹅、大麦、亚麻、鲜奶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上马了一批野生浆果、山野菜、菌类等绿色食品开发项目;工业上,发展木材加工业,目前牙克石境内各类木材加工企业生产集装箱、复合地板、层压板、高档家具、船用螺旋桨轴瓦等近20个品种;同时投资新型服务业,投资近亿元建成凤凰山滑雪场,完善一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
通过不懈的努力,2002年,牙克石市经济连续4年持续下滑的局面得到遏止。2003~2005年,地区经济和财政收入保持了3年年均17.6%和17.5%的增长速度,实现了走出低谷与步入较快发展时期的两大跨越。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9亿元,与“十五”初期相比接近翻番。
2007年,传统森林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下降到25%和不足1%。
边取边予 水乳交融
对森林的索取减少了,给予却多了起来。牙克石人认识到,森林对人类生存所产生的生态价值远非对林木资源有形开发可比拟的,确立森林立市的理念,就是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构建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重点的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以生态的明显好转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牙克石市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71%上升到73.15%,木材蓄积量增加了2000万立方米。
巴树桓说:“我们深刻认识到,今后城市间的竞争将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抓好天然林保护、禁渔禁猎、退耕还林还草、全民植树造林、山体植被恢复、湿地保护、农业生态防护建设、洁净能源代煤代木和生态移民九大工程。”
牙克石走出了困境。可以说,它的经济转型过程,也是人们对森林转换认识的过程,从依附和单纯索取,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人与森林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给予,水乳交融。“牙克石现象”,深刻说明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自省和反思。(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