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林改,风吹江淮千层绿

  中国绿色时报8月12日报道 一场被称为“山坡上的大包干”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席卷江淮大地。明晰产权、规范流转、放活经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像春风染绿山林,为安徽省林业又一次带来勃勃生机。   全面启动,6000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发证过七成   2006年8月间,宁国市梅林镇林业站站长戴胜利、技术员鲍承志吃住在对山村七里坪村民组,冒着37℃的高温,带领32个农户代表,早出晚归,白天上山逐户逐块林地勘界打桩,晚上逐户绘图造册,整整干了两天两夜,终于完成全村民组1642亩山场承包到户的勘界任务。这是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鲜活画面。   安徽省6605万亩林地中,有92%属集体林地。由于产权归属不清、权利责任不明、经营机制不活,林农造林积极性受阻。   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安徽省委、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组织准备、勘界确权、建档发证、综合配套和总结验收五大阶段有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迅速在江淮大地全面展开。   全省组织林改工作队(组)4万多个,直接参与林改的群众总人数达到18.4万人,培训林业技干、群众12万人。各级林业部门全力以赴,日间山头地块地勘界确权,晚上加班汇总、勾图绘制,一干就是几个月。目前,原定于2009年4月全面完成的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已确权发证4489万亩,占全省集体林面积的71.5%,黄山、六安、巢湖、阜阳、淮南等11个市已基本完成勘界任务。   吃下“长效定心丸”,各界投资办林业   怀远县荆芡乡农民、造林大户范传玖2001年承包造林100多亩杨树,因不舍得投入,林木长势差。2006年,他拿到了林权证,施肥、翻地、修枝、每亩年均投入200来元,林木眼见着往上蹿。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确权发证,一定70年不变,让林农及林业经营者吃下“长效定心丸”。各地在林改中,还通过调整育林基金平均计费价格,减免林业保护建设费、采伐许可证工本费、木竹经营服务费,暂免征收经济林育林基金、返还育林基金等措施,让林农得到了实惠。   今年年初,冰冻雪灾刚刚过去,竹峰、甲路等乡(镇)的林农就抓紧时间清理雪压木,及时补种毛竹。问及原因,他们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发下林权证,树是自己的了,能不上心吗?”   滁州市南谯区1700多亩石质荒山,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林改后,这些荒山被“抢包”一空。林农们雇用大型挖掘机全垦整地,亩均投入近600元。区林业局局长郑田生感慨地说:“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社会各界踊跃投资办林业。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省营造林总投入达5亿多元,同比增长20%左右,其中社会各种主体投入占总投入的90%以上。   林权流转、抵押融资引活水   “林改后,我用林权证抵押贷款100万元,发展毛竹500亩,5年内即可见效,10年后年均可收入50万元左右!”宁国市中溪镇石口村承包大户张光辉乐呵呵地说。   2006年开始集体林改试点的宁国市,专门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在全省率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截至目前,全市已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1起,贷款累计总额达3000万元。实行林权抵押贷款,使林权成为可变现的资本,“活木”变成“活钱”,开辟了林业融资新渠道,大大增强了林业发展的造血功能。   目前,安徽省率先试点的4个县(市、区)已普遍开展了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改革,非试点县(市、区)大都一边积极推进集体林地勘界确权、建档发证,一边积极准备开展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的改革,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