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8月27日报道 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企事业单位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利用生物质直燃的发电公司。公司利用沙生灌木具有的优异燃烧特性,结合内蒙古沙区荒漠化治理中大面积亟待平茬的沙生灌木资源,全部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技术装备,进行生物质直燃发电。生物直燃发电项目已达到减排温室气体的“黄金标准”。经联合国指定的独立第三方认证,该项目每年碳减排量为25.6万吨。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大规模建设生物质原料林自有基地的生物质电厂。热电厂投产后,每年可消耗沙柳20万吨,带动治理荒漠20万亩。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原料林基地+农牧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生物质种植、管护、平茬、储运、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为社会提供了近5000个就业岗位,仅收购原料一项,每年就能为农牧民增收5000多万元。
卓越的成绩让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获得了“2007年中国生态建设十大贡献企业”、“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众多荣誉。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把发展生态产业、为农牧脱贫致富找出路,作为“二次创业”的主攻目标。
1998年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成立了东达纸业,在我国每年高级包装纸缺口高达400万吨的情况下,东达纸业采取新工艺,将沙柳变成高级箱板纸原料,一期工程年生产能力就达到了10万吨高强瓦楞纸,变废为宝,沙柳由“次小薪柴”变为上等的工业造纸原料,完全实现沙柳就地转化利用。随着对造纸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大,公司和农牧民签订合作协议,沿库布齐沙漠带大规模种植沙柳,现年产量可达到40万吨以上,产值近8000万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沙柳种植后的可观回报,坚定了农牧民种植沙柳的信心,近几年,沙柳种植面积成倍增长。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在大力发展沙柳产业过程中,还同时启动了沙柳产业化环保生态扶贫项目。该项目辐射了库布齐沙漠周边地区近300万亩沙柳基地,建设养殖区70个。该沙产业项目带动了鄂尔多斯市3个旗20多个乡镇近12万农牧民,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实现了沙区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的目标。
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是1995年在杭锦旗盐厂的基础上组建的。从最初为了救活大漠阻隔的盐海子盐厂,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修建穿沙公路被动治沙,到如今,10多年来,亿利人在库尔其沙漠成功打造了一个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了以沙漠甘草为主的中药加工产业和沙漠观光旅游产业。该集团逆向拉动了荒漠化防治,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反哺治沙”的新局面。
在这个产业链中,有5条纵贯大漠的穿沙公路,累计全长235公里,有长达200公里的保护黄河的护河林草带,有数百万亩的绿化成果,有蜚声国内外的“库布其沙漠公园”,有安居乐业的牧民新村,有生机盎然的几百万亩甘草基地……
截至目前,亿利资源集团治理库布其沙漠共投资4亿多元,治理沙漠面积300万亩,控制面积1200万亩,分别占杭锦旗内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的10%和43%。
10年鏖战,亿利人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治沙“秘笈”,创造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块治理、技术支撑、产业拉动”的“路、电、水、讯、网、绿”的一体化防沙治沙方法,成为企业治沙的典范。
广东金沙纬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金沙纬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于1998年自主研发了“人工植被技术”。该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杂草、树枝叶、人畜禽粪便等农林废弃物、城市污水处理后的淤泥、经无害化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等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其他配料加工成为人工植被基质层。当该基质层覆盖在沙地上时,就可以利用其湿化、腐化、渗透作用以及植被与地表之间的水分循环系统,来改善地表结构、增加地表湿度、促进土壤发育,为沙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与传统治沙方式相比,“人工植被技术”具有“四不一化”的特点,即不需要灌溉、不需要耕犁、不用施肥、不用护理,而且他们的“多功能沙漠植被建造机”也是目前唯一能在沙漠里进行机械化作业的大型机械。
广东金沙纬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工植被技术”和“多功能沙漠植被建造机”都属国内外首创的先进技术成果,“人工植被技术”先后通过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鉴定、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美国发明专利,“多功能沙漠植被建造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公司利用先进技术在甘肃、河北、内蒙古和美国建立的试验示范基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人类防沙治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1996年6月由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整合后成立的。
50多年来,该研究所经过几代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创建了沙漠与沙漠化、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等我国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针对干旱沙区特点的研究体系,使我国沙漠研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9世纪50年代,沙坡头站的科研人员坚持无灌溉条件下生物固沙的科学思想,经过顽强探索,终于在包兰铁路沙坡头段建立起了领先世界水平的铁路防护体系,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沙漠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在治理科尔沁沙地中,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小生物圈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建立了从户到组再到村,从村到乡再到全旗的示范推广模式,取得经济效益20多亿元。
19世纪80年代,该研究所开始举办多起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沙漠与沙漠化培训班。同时,沙坡头站还承担了联合国UNDP培训项目,奈曼站和临泽站也多次举办农牧民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为世界培养治沙技术人才、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作为我国组建最早的省级固沙造林科研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从1952年成立至今,已取得科研成果75项,其中49项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其中,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章古台樟子松固沙造林开创了沙地植松的先例,并在1986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已在我国北方14个省区推广600多万亩;1983年选育的抗旱耐寒优良阔叶树种彰武小钻杨,已发展成为辽西北地区的主要用材防护造林树种;1990年选育出了抗逆速生的针叶树咱彰武松,其综合生长指标比樟子松快20%;培育出的既能固沙又能生产食用松籽和优质木材的异砧红松,2005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2008年审定通过了生长速度比普通樟子松快30%以上的樟子松优系GS1和GS2,丰富了沙区优良物种资源。
通过10余年的攻关,2000年研究出了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原因,相应制订出科学营造、合理经营的生态调整措施。如今的章古台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樟子松种苗基地,年产各类苗木2亿多株,产值9000多万元,苗木收入已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50%,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1962年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后,几代务林人发扬塞罕坝精神,矢志不移地同土地沙化进行了40多年的抗争。截至目前,累计治理和消灭沙荒面积90余万亩,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不足19万亩增加到1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77.1%,植被盖度达95%以上;林木总蓄积量由33.56万立方米增加到928万立方米;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4万吨。
40多年来,塞罕坝林场在防治土地沙漠化方面累计投入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完成科研课题58项,编写技术专著3部。从内蒙古、东北等地引进的先锋乔木树种,结合乡土灌木树种,组装出适应坝上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模式,成功地治理了林场内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丘。
塞罕坝林场在沙区上营造的百万亩林海,先后被批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森林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木材生产、森林旅游、种苗花卉三大支柱产业。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次,多年来直接向国家交纳税费80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创造劳务和增加旅游收入3亿多元,已成为京津周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6家子公司、1所研究院和5大生产基地。2007年,该公司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3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之一;2008年7月,又被评为全国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
早在20多年前,仁创科技集团创始人就已开始对沙漠中风积沙进行研究,20多年来已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形成了科研成果70多项、已授权专利30项、专有技术40多项、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4项。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的生泰砂基秀水砖,带来了生态建材行业的一场改革;通过发明“破坏水的界面张力”的透水原理及环保型、高强度的粘结剂及免烧结成型工艺,首创以沙漠中风积沙为原料进行生产。该项成果的推广应用,达到了就地雨污分流、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美化人居环境的效果。通过技术创新,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使沙源变为资源,实现以沙治水的用沙治沙方式,为解决“沙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枯竭”三大难题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
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是以研制开发林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公司紧紧抓住退耕还草等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沙地土地资源和水源,在市区周边建立了枸杞、菊芋等中藏药种植基地,探索出了经济林种植、林草间作和林药间作等模式。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业沙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公司下属的种植基地共种植枸杞6000亩,年产枸杞干果16万公斤,种植菊芋4000亩。每年有600户农户共1万余人次从中受益,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50%。
近几年来,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通心舒胶囊和“卓玛丹”系列等20余种林产品已远销国内26个省(市、区),创新研发的枸杞降糖饼干生产线也已开始投产,产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该公司的迅速崛起,他们治理荒漠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明显好转,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吸纳下岗失业职工300余人,枸杞基地每年吸纳农村劳动力1万人次,极大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为农户找到了新致富门路。
内蒙古天兰科技治沙产业有限公司
内蒙古天兰科技治沙产业有限公司依托国家西部开发产业政策,依靠科技创新,在内蒙古沙化、荒漠化地区逐步开展科技治沙和产业开发等工作。
针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土地沙化、荒漠化现状,该公司把遏制沙化扩展趋势作为中心工作。通过购买和土地入股等方式,将获得的180万亩沙化土地根据土地沙化程度与植被状况等实际情况,合理进行人工造林和封沙育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已种植甘草等中药材100万亩,生态经济林80万亩。
2007年,该公司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政府进行全面合作,全面开展“5532”生态建设工程项目(5年时间种植沙柳500万亩,3年时间种植甘草20万亩)。项目以乔、灌、草相结合的建设原则,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科学的规划使项目建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该公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利用林业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沙柳和甘草产量。截至目前,公司已投资近4000万元,种植沙柳30多万亩,甘草近6万亩。通过1年的建设,内蒙古天兰科技治沙产业有限公司已科学治理近40万亩沙化土地,惠及多达?200多户农牧民,平均每户年增收1.35万元~1.5万元。
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人物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张继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张继多年来一直耕耘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为西部沙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旱作农业区面积大、治理任务重的特点,她带领学生以富产价廉的膨润土和沙蒿籽榨油后的废渣为原料制备出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剂和固沙种草剂,使成本降低30%至40%。她还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开展沙区废弃物的利用,利用葡萄酿酒工业废渣研制出“降脂灵”等保健产品;利用番茄制品工业废渣,研制出具有预防心血管、前列腺炎等疾病和抗氧化作用显著的专利产品;利用马铃薯茎叶废弃物萃取生产窃尼醇;利用沙蒿发明了沙蒿多糖降血糖专利产品。这些成果均已实现了产业化。
张继在专利产生的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为西部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张继相继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世纪巾帼发明家提名奖”、“甘肃省新世纪巾帼优秀发明者”、中国科协第四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等荣誉称号。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京陆
他,曾是工厂的厂长、省委党校的教研室主任、房地产企业老总;而今,他却在沙产业产业化的道路上探索。他就是2007年鄂尔多斯市治沙劳动模范和中国首届生态小康论坛“十大贡献人物”称号的获得者——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京陆。
2003年,出于一个成功企业家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他义无反顾地带着几千万元个人资产投入到沙产业建设中。“半路出家”的他在遍访了行家里手和学者院士后,提出了“利用沙生灌木材和国产技术装备进行生物质直燃发电,进而规模、持续推动治沙”的全新产业构想。在他的主导下,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全面采用国产设备并拥有原料林基地的生物质电厂,为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规模化发展开辟了通途。
李京陆致力于扩大产业影响、提高产业层次。他努力促成了毛乌素热电厂的国际碳汇交易;与盖茨基金达成合作发展沙生灌木材生物质能源产业行动的框架协议,实现了国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我国的治沙领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王涛
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身兼数职的王涛在沙漠化研究与防治领域中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
王涛的地位是用实力说话的。他首次定量测定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2000年沙漠化土地的分布范围、程度及发展趋势,完成了沙漠化防治区划,为沙区治理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还对沙漠环境、风沙运动规律、风沙灾害防治的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沙漠和沙漠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20多年的研究生涯里,他以第一获奖者的身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他主持了10多个举足轻重的研究项目,带领团队创造了1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
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出版5本专著。特别是《中国沙漠与沙漠化》这本130万字的著作不仅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更被获国家科技大奖的地学泰斗刘东升院士
称之为“我国沙漠科学事业成熟的标志”。
内蒙古汉森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撖建平
45岁的撖建平毅然创办了内蒙古汉森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让内蒙古乌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的荒漠性草原,种上了万亩葡萄、梭梭等经济作物,屹立起一座葡萄酒庄园。
2001年,为了解决当地优质葡萄因销路不畅而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撖建平创建公司并以较高的收购价鼓励当地及周边农民在沙漠中种植葡萄,实行订单农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乌海地区以葡萄种植为特色的沙产业发展。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在沙漠中耕耘,向生态要效益。一方面,他带领员工改造沙丘数万亩,种植经济作物上万亩,为国家节约生态改造资金上亿元。另一方面,他们利用优质葡萄酿制出无污染、绿色的“汉森葡萄酒系列”,依靠葡萄致富。
天道酬勤。他的付出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他被内蒙古工商联授予“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入围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50强并当选“蒙古王”内蒙古自治区年度经济新闻人物,获得乌海市“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称号。
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邢国良
如果你与“呼和浩特市科技带头人”、“全国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获得者邢国良聊天的话,你一定会发现邢国良三句话不离“沙棘”二字。“我们现在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在沙棘开发利用方面的应用研究、产品开发销售及资源建设。我们的项目‘超临界CO2萃取沙棘油工业化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沙棘系列化妆品’和‘沙棘油产品’频频获奖,并通过美国FDA认证。公司主导产品有沙棘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饮品、药用原料等,产品已远销美国、新加坡、芬兰、德国、印尼等国家。我们的沙棘产业建设可带动50万农牧民致富,在促进生态建设、改善环境方面将发挥良好的作用。”邢国良如数家珍一般会一口气介绍他与沙棘的不解之缘。
这些成果都是由邢国良带领的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获得的。在邢国良的带领下,宇航人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邢国良也成为了沙棘产业开发的领跑者,为沙棘产业深度开发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博士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垂纪
罗垂纪2002年创办北京博士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后,以艰辛实践为中国私营企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大学时期的罗垂纪就有了“志愿黄河流碧水,着手赤地变青山”的愿望,40多年过去了,当看到生态环境愈加恶化的现实,老人毅然决定将自己多年打拼积累的私人资本投入生态事业。经过6年的努力,博士林公司在内蒙古恢复造林6000余亩33万棵树木,树木成活率95%,实现了内蒙古项目区沙地的全面固定和林草恢复。博士林还创造了成本低、速度快、实际效果好的一个造林模式。
少数人的战斗是寂寞的,集结更多人的战斗是精彩的。有了罗垂纪的推引,国际环保项目开发人、德国工业协会主席、新加坡华人旅游界的相关人士对博士林项目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美国强生集团与博士林合作在内蒙古种植了1500亩公益林;国际友人为博士林在国外建设网站,大力宣传博士林治沙项目。
这位头顶着“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北京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理事等光环的73岁老人,用他的行动感染了更多人投入治沙事业。
山西汾阳市恒林盛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路应恒
“全国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山西省劳动竞赛“个人三等功”、山西省“省级拔尖乡土人才”、“吕梁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头顶着一串荣誉的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恒林盛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路应恒用他的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党和人民对他的肯定。
2002年,面对着家乡荒山荒坡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秉承了吕梁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路应恒毅然踏上了治理荒山的艰难之路。7年里,他累计投入资金800万元,先后购买和治理荒山1.5万亩。栽植了核桃、山杏、杨柳、油松、落叶松、侧柏等苗木300万株,成活率达85%以上,将一座座荒山变成了万亩绿野。2005年3月,他主持新建了500亩苗圃基地,基地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各种苗木350万亩,为吕梁林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7年里,他在防沙治沙过程坚持科技探索和运用,先后推广使用了容器育苗、大坑栽植、高枝截杆、旱作技术、配方施肥等新技术,还引进了新疆杨、白皮松、华山松等名优树种,对全省林业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
新疆奇台县林业局局长 侯建国
“防沙治沙是我工作中最主要的职责。”新疆奇台县林业局局长侯建国自担任局长以来,就致力改变着这个新疆最大的干旱半干旱县的生态环境。
1997年,新疆奇台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2.03%,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刚上任的侯建国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既然一切由“沙”而起,那就将“沙”逼退。11年里,他带领奇台务林人奏响了“争”、“退”、“挡”的抗沙三部曲。他争取经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07年将奇台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5.83%;退耕还林工程中,他带领农民建立起了沙产业开发区,极大地推动了奇台绿化事业的发展;他提出在沙漠前沿3公里范围内进行治理的建议被采纳后,全县干部职工建造起长65公里的绿色屏障,将沙漠牢牢挡住。针对奇台县持续干旱、水位下降等诸多因素,他立足本县提出了“以水定林、适地适树、全程管理、确保成活”的造林方针,积极与东北林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实施了干旱风沙区抗旱技术试验示范项目,首次在林业工程中应用了节水滴灌设施,使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为加快国土绿化、提升造林质量作出了不懈努力。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政府副镇长 宗飞
防沙治沙仅仅是种树吗?发展沙产业只能在沙棘、梭梭等经济作物上做文章吗?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宗飞给出的答案是“不”。
年轻有为的宗飞是一个敢于创新、注重实效的人。2005年,为了充分利用永乐店镇的速生林资源,他多方考察、论证并寻求合作,为农户们引进了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如今,这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6月,当地的食用菌生产面积已经达到1万亩,农民纯收入达600万元。在此基础上,宗飞还发展了“庭院经济”,通过为农户进行成本补贴、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等措施,鼓励农户将闲置的房屋、圈舍、庭院都利用起来,发展菌类及蔬菜种植。当地农民为此增加了60万公斤的食用菌产量及90万元的销售收入。林菌产业协调发展既解决了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在土地需求上的矛盾,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
良好的收益激发了农户栽植林木的热情。农户们共完成种植农田防护林5000亩、播草盖沙1600亩,为京津治沙治理作出突出贡献。宗飞也因此获得了“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陕西省定边县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杜芳秀
陕西省定边县有个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公司让与其合作的农户平均年收入都达到了4000元,使农户们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帮助农户过上幸福生活的是陕西省定边县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杜芳秀。1997年,多年在外打拼的老杜为响应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回到家乡创办了秀海公司。公司一直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改善生态、多种经营、滚动发展、造福百姓”作为发展的宗旨。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以退耕还林、舍饲养殖为重点,走“公司+农户”的经营路子,将公司和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在老杜的带领下,公司已与1365户农户结为联营体,累计造林造草12.55万亩。238座荒山绿起来了,近千亩的采种育苗基地建起来了,农民富裕起来了。
杜芳秀为绿化荒山、改善山区农民的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他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绿化奖杯”、陕西省“党员带头致富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