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豆杉结缘这10年

  中国绿色时报11月28日报道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因一首《红豆》得名的红豆集团,从创业之初就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一路走来,红豆成功地由一家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与树的缘分却一直停留在名字的关联上。   直到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红豆集团结识了植物大熊猫——红豆杉。   1997年,红豆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涉足多个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产业触角不断延伸的同时,红豆集团董事长周耀庭希望整合所有与“红豆”品牌相关的资源,红豆杉第一次进入了红豆人的视野。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大熊猫”美誉,是提炼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唯一树种,野生数量极少,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大规模的人工种植。红豆杉的这些特性,让红豆人一经接触便再也放不下,决心投身红豆杉产业。   与决心相伴而来的是困难。“当时世界上没有大规模成功种植红豆杉的先例,我们只能一边摸索,一边试验。”专门负责红豆杉产业的集团副总龚新度说。   起初,集团试验栽植的南方红豆杉,没多长时日就一棵接一棵地死去。红豆人研究发现,红豆杉性喜阴凉,不能在阳光下曝晒。“为了创造红豆杉种苗的生长环境,我们曾经采用过笨方法——种植红豆杉种苗前,要先栽种一棵大树为种苗遮阳,成本要比正常栽植高出很多倍。”龚新度说。   困难不仅仅来自技术,地方政府一些官员的不理解也让刚刚起步的红豆杉产业举步维艰。曾有一位官员直言不讳地说:“红豆集团把钱直接投入到服装、商贸等领域,不仅公司赚钱,还能拉动地方GDP增长,何必扔到红豆杉上打水漂!”   红豆人当然不这样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红豆杉产业以及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广阔市场前景。“从1997年涉足红豆杉产业,10多年时间,没有一分钱产出,只有投入,不算基础建设、管护费用等,仅种苗培育这一项累计投入就超过3亿元。”龚新度说。   巨大的投入之后是丰厚的产出。如今,红豆集团红豆杉种植基地面积已达2.3万亩,培植了近2000万株幼苗,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栽培基地。   9月底,记者曾到万亩红豆杉基地采访。这里不仅空气特别新鲜,夏天连蚊子都比市区少多了。这个“天然氧吧”正逐渐成为无锡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9月20日,1000多株红豆杉盆景从基地出发,安家中南海,这成为红豆集团将红豆杉开发成为室内绿化植物的标志性事件。   根据检测,红豆杉对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净化效率为31.8%、二氧化氮的净化效率为49%,对甲醛的去除效率比普通植物高12个百分点。长期从事红豆杉研究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余禄生说,红豆杉能有效净化空气,是名副其实的健康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豆杉一定会成为老百姓家居装饰的寻常树种。”   与此同时,红豆集团的紫杉醇提炼加工厂也已建成投产。“我们的紫杉醇提炼技术早在2005年就获得了国家专利,现在只等国家药品生产许可批下来就能批量生产。”龚新度说,“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影响的日益深入,服装等传统产业受到很大冲击。而作为朝阳产业的红豆杉正成为红豆集团最有潜力的产业。”(中国绿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