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直抵心灵的绿色长城

  中国绿色时报12月24日报道 当您坐在家中,惬意地欣赏荧屏上、书刊中丰富多彩的生态文艺作品的时候;当您置身景色秀丽的森林公园流连忘返的时候,您可曾意识到,您正在享受改革30年来,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成果。   30年来,在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态文化建设。我国生态文化体系从无到有,不断繁荣,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正在形成,生态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陶冶情操提供了场所和条件。   文化传播:生态教育成为全民教育重要内容   说起《林业工人之歌》、《为了四化,快快绿化》等林业歌曲,一定能勾起一些老林业人怀旧的情怀。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和1983年,林业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曾分别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两届《绿云里的歌》音乐会。通过音乐形象,表现森林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歌颂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赞美为绿化祖国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来自各大歌舞团的著名歌手纷纷献艺,使得这些林业歌曲广为流传。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生态文化传播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范围更为广泛。   “我为片中美丽的森林,可爱的动物和神奇的大自然所震撼,也为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物种感到自豪。为了我们的后代也能亲眼看到这一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保护好地球家园?!”——一位观众在收看了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后在观后感中这样写道。   《森林之歌》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全面描绘了我国森林之美,在央视一套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后在多个电视台反复重播,观众数以亿计,成为生态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被喻为“中国人自己拍摄的《人与自然》。   “以小手牵大手,《绿野寻踪》是教育孩子、感染家长、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最好载体,已成为解决生态问题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绿野寻踪》以我国特有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为实景,融入生态道德教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野寻踪》是赠送给青少年朋友的一份绿色厚礼。”……2008年3月24日,田滋茂、赵大年、章仲锷、崔道怡、舒乙、张守仁、何西来等著名作家在《绿野寻踪》节目开播两周年座谈会上对节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8年3月21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央电视台共同推出的《绿野寻踪》节目迎来了两周年生日。两年来,《绿野寻踪》共播出节目146期,其平均收视率比同频道播出的其他节目高出2倍。并以此为依托,开通了网站,出版了系列野生动物科普读物,开展了一系列延伸活动。节目给了孩子们一个生动的自然界和丰富的生态知识,受到了全国各地众多“铁杆”小观众的拥戴,已成为构建繁荣生态文化体系、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窗口和阵地。   《森林之歌》、《绿野寻踪》节目只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化传播、生态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两个鲜活实例。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愈加突显,所采取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发布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坚持每年开展“关注森林”、“保护母亲河”和“爱鸟周”等行动,在植树节、国际湿地日、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重要生态纪念日,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绿色时空》、《绿野寻踪》等专题节目相继开播,《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森林与人类》、《国土绿化》、《生态文化》等重要文化载体影响不断扩大。林业英雄马永顺、治沙女杰牛玉琴和治沙英雄石光银、王有德等先进模范人物,为推动全国生态建设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理论研究:生态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离不开针对生态文化理论的研究。   在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之时,我国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随着生态文化基础理论的逐步形成,国家林业局开展了林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林业与国家安全、节能减排等重大生态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林业与生态建设、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与林业科普知识等大量文化图书;举办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绿色财富论坛、生态文化论坛、林业与全面小康论坛和绿化、花卉、森林旅游、林业产业等各类博览会,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化内涵。   生态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推进的背后,是生态文化研究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   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把生态文化理论研究作为重要内容,列入了科研和教学内容。一批以生态文化为研究重点的机构相继成立。国家林业局、北京大学、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组织创建了国内外第一个以生态文明为研究对象的高层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实现了科研、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研究的层次。   环境熏陶: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   徜徉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森林公园,谁会不由衷感叹自然之美?游览了森林博物馆,谁会不认同森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了广大观众亲身感受生态文化的魅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设施,保护了一批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革命纪念林,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陶冶情操提供了场所和条件。   2008年5月,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广东省广州市峰山森林公园等10单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通过生态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普及了生态和林业知识,增强了国民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了国民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了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认识飞跃:三大体系并驾齐驱   在弘扬生态文化的征程上,有一个历史时刻应该被永远铭记,那便是“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宏伟目标的提出。   2007年1月23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重点是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三大体系。   此次会议首次将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放到与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要求“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成为林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是国家林业局党组在准确把握林业发展规律,总结林业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林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发展思路上的新突破。   辉煌的大厦要建筑在坚实的地基之上,重大的战略构想有赖于具体措施付诸实现。同年9月26日至27日,全国林业宣传工作会议召开,全面部署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作。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作了《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留下了一串串闪闪发光的足迹,影响着今天,更启迪着未来……(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尹萍)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