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6月15日报道 今日的虞山林场一览众山小。它不仅是全国4507个国有林场的一面旗帜,其建立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更位于全国2277处各级森林公园的前列。
作为我国早期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虞山没有辜负其元老级“森林公园”的名号。2008年,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园实现门票项目收入1067万元,入园人次200多万,再一次稳居全国前列。
将这个优异的成绩作为献给自己的最好礼物,今年,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将迎来它20周岁的生日。
20年,对虞山只是一个瞬间,而对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者们却是一个时代,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
虞山林场当家人张正明说:“建设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我们始终坚持着开发与保护并举,培育和利用齐抓,生态同经济双赢。”
■获批只因区位优势,立足全靠扎实打拼
时间倒回到20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涌进,我国旅游业逐渐复苏,到森林里亲近自然的人日益增多。
为了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宣传生态科普知识,同时拓宽发展林业经济的道路,林业部决定,有选择性地批准建立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
虞山有幸位居此列,和它同期获批的是张家界这样的名山大川。
“名山大川总是有人去,但批准时我们还综合考虑了区位条件和文化底蕴。”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处长余晖说。
虞山,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熟市城区的西北郊,是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最高点,素有“江南明珠,虞山福地”的美誉。明朝诗人沈玄有诗曰:“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余晖介绍,虞山当年能够获批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益于其独特的区位。
然而,仅在江苏省就能找出比虞山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的林场和森林公园,但能成为全国林业系统排头兵的,只此一家。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今天的成绩,来自虞山林场人对山林的保护,对生态的重视以及其高超的营销手段,都是扎实打拼出来的。”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林场处处长管长岭说。
如今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俨然可以作为一个范例,向人们展示我国建立森林公园的初衷。
■林木资源保护好,森林旅游有根基
随着常熟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历史上“半入城”的虞山,如今已是“全入城”了。林场的地越来越值钱了,就有人给场长张正明出主意:转让林场土地,迅速大赚一笔。
但张正明却不这么干,“林地是林场的根,是会下蛋的母鸡,更是林场的未来。”
从当时虞山的情况来看,山体绿化率虽然达到96%,但树种单一,主要是马尾松林,容易遭受病虫害威胁。森林群落缺乏层次和变化,影响了景观效益。
“要让生态效应发挥最大的作用。”张正明说。
于是,虞山林场内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林相改造,提升森林旅游档次。
首先是调整林业结构,扩大经济林面积,不仅种植了乔木树种,还拓植了应时果树;
其次,重点发展特色产品,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发展茶叶、苗木花卉和竹林这3种生产周期相对短、销路好的林产品;
最后,重视科技兴林,提高经济效益,?请来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提出了《常熟虞山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林相改造方案》。
“把虞山保护好,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张正明说。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常熟树木最多的地方,不少人想要高价买树。但张正明宣布:虞山的树一棵也不卖。
不但不卖树,林场还出钱把分散在1400多农户宅前屋后有一定年代的2万多棵私有树保护起来,登记存档,产权为职工所有,每年林场对每棵树给予一定数额的有偿保护费,既让职工增加了收入,更主要的是保护了虞山的生态和历史。这一举措在全国林业系统史无前例。
农户王全保家有棵300年树龄的桂花树,有人出价10万,但老王拒绝了。老王说:“公家都出钱给我保护树,我更要好好爱惜自己的树。”
■森林防火责任大,安全生产重于山
防火是林区的大事。
如果说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市场只隔一条马路,那么它与火源的距离也只有一条马路。
整座虞山上大小庙宇10余座,虽已拆除许多,但每年上虞山烧香的人次仍然超过150万,香火鼎盛带来的是巨大的防火压力。遇到清明、春节,林场干部职工更是如临大敌。
2006年,虞山林场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森林防火电子监控系统和自动报警装置,将林场的一草一木都收纳进监控系统中。通过场部监控室的16块监视屏幕,甚至可以看到山上游人的动作和表情。
尽管虞山22年未出现火灾,但根除隐患才是长久之计。
2004年,常熟市政府提出,搬迁虞山上的1.5万多穴散坟,期限为3年。但在林场自己的动员会上,张正明则要求:马上搬,3年任务2年完成。
干部职工不明白,为什么人家可以3年内搬迁,我们一定要马上搬呢?
张正明最后揭了谜底,我们是看山人,我们不带头叫谁带头?早点迁完,省下精力干别的事岂不更好?
最终,林场只用一年便完成了自己的迁坟任务。
随后,林场在虞山沿线30公里设立护林防火隔离栏,建立23处上山道口,道口处建木屋,专门派护林员日夜值守。
2006年清明前夕,张正明提出,让人们在公墓入口集中焚烧纸钱,防止火源上山。
2007年,公墓周边12处集中焚烧的纪念亭建起来了,林场人还人性化地送上坟者一束花及一个装纸钱用的大封袋。
“2008年清明时,烧纸钱全部都集中起来,山上没有发生一起火警。”林场防火办小邹说。
乱坟不再有碍观瞻,火灾隐患也一劳永逸地消除了,良好的休闲环境成了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源大家差不多,成功关键在营销
林场的优势在哪里?林子!林子潜在效应的发挥靠什么?文化!
早在上任之初,场长张正明就提出,林场的开发要尽可能地与文化相结合。“文化是根,生命力强得不得了。”张正明说。
作为品牌,虞山为自己打上了生态氧吧、中国吴文化第一山等各种标签。
虞山森林旅游上海推介会上,张正明正式提出:要打造上海市民的后花园。
有人问,上海人见识过太多名山大川,出国旅游也是司空见惯,你小小虞山拿什么吸引人?
张正明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文化。就是要把文化当作商品来经营,让虞山文化走向市场。
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待,许多东西都有了商业价值。常熟山歌里有“到宝岩看杨梅”的情景描述,但张正明觉得光“看杨梅”还不够,要想办法利用生态引客留人。
2004年,宝岩杨梅节被正式赋予了江苏常熟虞山森林旅游生态观光节的内涵。
首届观光节,就吸引了来自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众多游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杨梅供不应求,价格涨到20元/斤。”虞山林场林业科科长高建刚介绍。
作为“中国吴文化第一山”,虞山上有仲雍墓、言子墓,可以找到虞山画派、诗派、琴派、印派的痕迹,了解常熟历代涌现的状元、宰相、进士,现代院士的故事,让人们在游玩中寻根溯源。
张正明说,旅游就是无中生有的事,有由头的要发挥,没由头的要创造。
2006年,得知南京热电厂有一辆被淘汰的蒸汽火车头要卖掉,精明的林场人马上想到常熟没有火车,将其买回来,既圆常熟人的火车梦,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如今,这列火车头停在宝岩生态观光园内,并在连接的车厢内放置了百余种动物标本,被改造成生态科普展览室,还成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在景区内千年古刹宝岩寺中,建成了江南最大的财神庙,请来各路财神,引来不少游人驻足。
为增加宝岩景区的灵动感,2007年,虞山林场投资扩建了近万平方米水系,并通过三级提水引水上山,形成瀑布效果。
曾多次参加观光节开幕式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赞叹:“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年比一年好!”
2008年7月,在常熟市发展大旅游的号召下,虞山与尚湖风景区合并,成立了常熟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1+1>2,资源整合后,竞争力更大了。”张正明说。(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房田甜)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