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三北工程由四进五继往开来

  中国绿色时报3月16日报道 改善生态环境、遏制荒漠蔓延、控制水土流失、庇护基本农田……跨13个省(区、市)的500个县(旗、市、区)涉及4400万农村人口,惠及当代、荫及子孙、造福人类的三北工程,必将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三北工程建设31年来,4期工程建设不断地突破世界之最,生态效益逐年增加,生态作用日益显现,推动了各区域社会、经济、民生的发展。   今年两会,北京没有受到沙尘天气的侵袭。近年来北京春天的沙尘天气越来越少,正是因为坐拥这道坚实的“绿色长城”。   为期10年的三北四期工程将于今年结束,处在由四进五的转折点上。在林权制度改革、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课题下,实施三北工程的各地区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机遇和挑战。   四期尾声各地成绩优异   生态、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三北工程建设区域的真实写照。森林覆盖率提高、荒山荒漠荒地面积减少,农民靠发展林业收入增加。在三北工程的惠及下,绿色长城内外收获生态、民生。   甘肃省三北工程四期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7.11%提高到2008年的9.41%。全省三北四期工程共营造防风固沙林36068.6公顷,农田牧场防护林18442.55公顷,使20多万公顷的流沙得到控制,77.6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营造水土保持林57916.33公顷,水源涵养林4415.93公顷,单位水源涵养量达24560吨/平方公里,减少土壤侵蚀量3396吨/平方公里。   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工程建设,甘肃省年均沙尘暴日数减少2天,蒸发量减少5毫米~10毫米,粮食亩产增加26.8%;工程建设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456.78万。   山西省三北工程建设成就同样让人瞩目。工程区域的林木覆盖率由1978年的8.3%提高目前的25%,净增了16.7个百分点。多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建成了切合当地实际、深受群众欢迎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一片片具有当地特色的干鲜水果经济林、饲料灌木林等区域性林果产业初步形成,一大批农民靠林果业过上了小康生活。   河北省建起了守护首都的生态屏障,土地沙化实现了逆转,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截至2008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4%提高到目前的29.1%。工程区154万公顷农田和73.9万公顷牧场实现了林网保护。   成就背后仍有生态隐忧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来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在巨大成就背后仍有隐忧。   在西北,甘肃河西地区荒漠化状况依然严峻,以民勤、敦煌的形势最具代表性。同时,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治理也极为紧迫。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县政协副主席杨新华提交了《关于“甘肃省三北工程建设亟待加强”》的提案。   山西晋西北地区,经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已造上了林,剩下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目前还有宜林荒山1170万亩,大部分分布在晋北风沙区、黄河沿岸,多是山高路远土层瘠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急需加强治理的地区。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林业厅厅长耿怀英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建议。   在华北,从当前工程纵向布局来看很不平衡。工程南北宽度在560公里~1460公里之间,特别是工程南界在河北省陡然北移,造成了工程纵向建设的失衡,影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整体功能。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原主席赵金铎提交了《关于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布局》的建议。   在东北,受近年来气候变化和频繁的人为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吉林省西部14个县(市、区)土地荒漠化趋势日趋严重,吉林省西部沙化正向中东部发展,严重威胁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成为东北亚地区主要风沙源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亚杰带来了《关于建设吉林省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工程》的建议。   青海、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代表也提出了建议。诸多建议表达了各地对加强三北工程建设的期待。   各地翘首期盼扩大投资   根据国家林业局计资司2006年调查测算,西北地区荒山造林亩均最低成本为1250元左右。三北造林新近增加的投资标准也只达到每亩200元,满足不了生态建设的现实需求。   目前的投资标准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差距太大,难以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这是今年代表委员们对三北工程投资的普遍心声。   耿怀英说,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要加大对工程的投入力度。   他建议国家尽快制定适合三北工程建设区的营造林定额标准,用新的投资标准去管理和投资三北五期工程建设,以摆脱长期以来投资严重不足、地方配套困难所造成的低标准造林困境,确保三北五期工程健康发展。   三北工程只有造林补助,没有抚育管理投资和管护投资,成熟林、过熟林不能及时更新,中幼林不能抚育管理,工程的后续管理跟不上。这是各个工程区域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杨新华介绍,目前,由于甘肃造林地条件越来越严酷,加之春季的干旱等自然因素长期困扰,致使部分地区的造林成活率相对较低,林木种苗、劳动力成本等造林所需费用不断上涨,给质量管理工作和工程的持续开展带来了新的困难和矛盾。   杨亚杰建议,国家增加造林工程单位面积投资额度,造林增加到500元/亩,封山(沙)育林(草)增加到300元/亩。   增加三北工程投资成为代表委员共同的呼声,因为资金投入牵动着生态建设的质量。   五期规划各地有建言   2009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对三北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实践证明,采取林草结合的生态草建设方式是治理荒漠化土地的一个成功办法。但国家近些年在检查验收时始终没有放宽这一政策。杨亚杰建议国家扩大林业投资建设范围,将林草结合的生态建设模式纳入国家林业工程建设范围中。   赵金铎提出,三北四期工程即京津周围地区绿化项目,是国家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但规划建设范围只有26个县(市、区),京津南部建设区域过于狭窄,制约了整个京津冀生态圈环境的改善。他建议将河北省京津以南,太行山以东,沿海防护林工程区以西的67个县(市、区)纳入三北五期工程规划。   杨新华建议,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甘肃三北工程的投入,在五期规划中按照地域的不同,区别对待工程建设的投资标准。应改变只有人工造林才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狭隘观点,国家有关部门在安排甘肃三北工程计划时,应突出封育项目的安排。他同时建议将甘肃省的陇南、甘南拉入三北工程建设范围。   耿怀英为三北工程建设提出了全面的建议,加大三北防护林封山育林任务和投资标准,增加新造林地、中幼林抚育管理投资,增加农田防护林、低产林更新改造任务,增加采伐指标和投资,开展三北防护林效益监测和数字化、信息化系统管理工作,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丰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   来自各省(区、市)的建言显示,各地区都在为三北五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做着积极准备,希望将更多的区域纳入工程建设中,生态建设的脚步执著坚定。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