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用规范流转开启“绿色银行”
发布日期:2011-03-2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9号,140.4万,一分钟倒计时开始。”
59、58、57……竞价主持人身后显示屏上的时间一秒一秒过去。
“140.6万。”6号竞买人举起手中的号码喊道。
“140.8万。”7号竞买人马上加价。
……
“140.8万,第三次,成交!”
这是浙江省开化县一场林权流转拍卖会上的情形,也是当地建立健全流转平台,引导集体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向公开透明、规范有序、规模化集约经营方向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着林权交易平台的完善,进入中心的林权交易已越来越多,平均每月都要开标两三次,每次5-10宗林地不等。”开化县林业局局长王建平介绍说。
买家:拍卖公平规范,山林就是银行
文章开头提到的这次竞拍,现场热闹非凡。5个标的要数1号竞争最激烈。
“1号标的是工业园区新下村‘桃花坞’林权,山场面积416亩,经营期25年,竞价起始价78万……”在拍卖师简单的描述之后,拍卖会正式开始。
“80万、82万、85万……”23名与会的竞拍人相继叫价。经过37轮角逐,7号竞拍人许黛娟最终以140.8万元的价格成交。
“能够拍到这块地很开心,这里有254亩杉木林,我们下一步将进行更新造林,伐掉的杉木收益就不少!”许黛娟谈到对这块林地的未来规划,显得信心十足。许黛娟告诉记者,她跟丈夫经营着600多亩山林,这次竞拍是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心来的。
“拍卖的方式很好,公平公开,维护了买卖双方的利益。”许黛娟说,她打算在山林里干出一番事业。
交易中心:拍卖最大限度保障林农利益
开化县位于钱塘江源头,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全县共有林业用地285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85%,全县农民收入的30%来自林业。
林改之前,开化的林权流转主要采取甲乙双方协议的方式,而由于山区信息不畅,出让方对市场行情缺乏了解,交易价格往往不能充分反映林权价值。“林权价值被严重低估,损害了广大林农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王建平说。
林改推开后,开化县相继成立4个中心,即在县林业局设立林权管理中心、林权评估中心和森林资产收储中心,在县招投标中心增挂林权交易中心的牌子。4个中心共同履行监管和服务职能。
他们还规定,凡集体林权流转,一律要进行森林资产评估,流转评估价在5万元以上的,委托县招投标中心公开流转,5万元以下的由乡(镇)公开流转。用材林转让年限需在15年以上,全面封禁以单纯采伐为目的的短期“判青山”。
随着林权流转机制的不断完善,自觉要求到林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的越来越多。
林业部门:对经营大户政策倾斜
“加上新拍下的400多亩山场,我们的经营面积就超过1000亩了,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了。”许黛娟道出了志在必得的另一个原因。
为引导森林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2009年,开化县林业局制定《开化县森林经营示范户管理办法》,明确经县、乡二级流转平台公开招标竞得山林经营权,且经营用材林林地面积1000亩以上,或者经营竹林、经济林200亩以上的经营户,列为森林经营示范户。县林业局优先给予协助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在采伐计划分配、项目安排、资金补助、技术咨询等方面,对森林经营示范户予以优先、优惠。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经县、乡二级平台已成功交易218宗、35014亩山林,交易金额达8067万元,实现集体森林资产增值850万元,每亩增值近300元。全县经营规模在1000亩以上有100多家,经营面积15万亩,山林经营大户已成为开化林业发展的生力军。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