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献给共和国的壮丽诗篇

   12年风雨征程,12年春华秋实,退耕还林工程成功谱写了林业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壮丽诗篇。

   当1999年“封山植树、退耕还林”这一国家意志将生态保护理念深深植根国人心头后,25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亿万民众万众一心,写下了4.27亿亩的绿色奇迹,让1.24亿农民笑颜绽放。

   当历史行进至2011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迎来了新的起航年,“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退耕还林工程又将在华夏大地谱写怎样的壮丽诗篇?

   新号角:增加退耕还林工程任务 

  未来一段时期,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将担负更加艰巨的任务,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增加退耕还林任务量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

   2010年,中发1号文件和11号文件明确要求,“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退耕还林任务”;国发31号文件提出,“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新增退耕还林任务要有重点地安排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25度以上陡坡耕地要逐步实现退耕还林”。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治理25度以上坡耕地”。

   退耕还林任务的增加,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于国土生态安全的高度重视,对于实现胡锦涛主席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到2020年再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的庄严承诺、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国形象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进一步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增加贫困农民收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目标:巩固并发展退耕还林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写了工程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历史,但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复杂,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肆虐。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我国依然是世界上生态状况最严峻的国家之一。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不仅能进一步遏制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更将完善我国国土的生态功能。为此,新时期的退耕还林工作明确了新的目标:巩固并发展退耕还林成果。

   巩固,就是要保证已实施的4.27亿工程造林活得好、长得好、效益发挥得好。记者从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了解到,为了巩固好已有退耕还林成果,国家林业局将通过阶段验收和年度检查验收,摸清需要开展补植补造、重新造林的具体数量和地块,抓好补植补造工作;对已经郁闭成林而且密度较大的退耕还林地,及时开展抚育性间伐;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鼠兔害防治工作,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

   发展,就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部署,把我国应该退耕还林的地块逐步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其中,工程实施的重点初步确定为重点水源涵养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严重岩溶石漠化地区、重点风沙区和其他国家主体功能区等5个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介绍说,在退耕还林工程已使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 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初步设想,今后10年将力争再增加2.5个百分点以上。

   巩固并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举措:实行工程项目管理

   新思路和新举措是退耕还林工程深入推进的不竭动力。

   新时期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将在继续坚持原有各种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将思路和举措落脚在实行工程项目管理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已把“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现管理机制新突破”作为今后退耕还林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正在研究起草《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项目管理办法》。

   根据项目管理的新思路,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将在各地核实、编报项目的基础上建立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库,在国家下达年度计划后组织各地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并将任务落实到项目,以及对安排和实施的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工程项目管理后,将极大地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和保护,促进工程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号角吹起新激情,新目标促进新跨越,新举措谱写新篇章。可以预见,有了12年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和建设启示以及新时期建设的更高要求,未来的退耕还林工程区必将呈现“湖光秋月两相和,众鸟高飞尽”的瑰丽景色,农村发展将呈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崭新气象!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