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治邦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集体林改工作报告

  4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贾治邦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下,各地高度重视,各部门大力支持,基层单位扎实工作,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确保了改革健康顺利推进。一是各地党委政府把集体林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真正摆上了全局工作的战略位置。二是各级林业部门大力加强工作指导和宣传培训,为推进林改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推动林改、服务林改的强大合力。四是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衷心拥护、积极参与,确保了集体林改顺利推进。五是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有序实施改革。   贾治邦说,集体林改全面推开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改革平稳顺利、成效逐步显现。截至2010年底,已有20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全国共承包到户集体林地24.31亿亩,占总面积的88.6%,发证面积20.1亿亩,占总面积的73.4%,7260万农户拿到林权证,3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一是激发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热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二是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就业渠道得到有效拓宽。三是增加了农民的财产和收入,农民群众得到巨大实惠。四是调处了大量林权纠纷,农村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改善。五是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贾治邦说,集体林改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改革发展不平衡,林地林木流转不尽规范,新的林木采伐机制不健全;强林惠林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林区道路建设十分滞后;农民发展林业的资金不足、技术缺乏、信息不灵等,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按照中央要求,力争今年完成林地确权任务,明年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加强森林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提高森林质量效益,是保障农民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我国森林资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京都议定书》已将森林间接减排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森林经营已成为发达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重要途径。我国森林质量低,碳汇能力差,亩蓄积量仅为发达国家的20%。今后,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森林抚育经营,使全国包括集体林在内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明显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度增加,确保如期兑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作出的“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支持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健全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健全和完善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补贴政策,以及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扶持政策。全面加强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林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强化金融保险服务,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加快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积极推进森林保险试点,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林业,有效解决农民发展林业的资金难题,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规范林权流转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建立健全林木和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完善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农民以森林资源为资本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盘活森林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依法加强和规范流转管理,保护农民切身利益。   五是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引导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措施,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六是加强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创建活动,支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合作经营覆盖面,强化技术服务、市场服务和信息服务,着力解决林地承包到户后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更多的农民更好地走上致富之路。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