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6月10日报道(记者:梅青 通讯员:王洪波 韩爱惠) 一位专家曾感慨于《纲要》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他说,它的许多创新性措施,触动了林业发展的神经和要害,不仅是对林地保护利用传统管理方式的挑战,还考验着人们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创新、突破,以促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飞跃。
《纲要》几个突出创新点让社会各方普遍关注:一是将规划确定的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作为地方各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三是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四是推行林地分级管理,对4个不同保护等级提出不同保护措施;五是建立全国林地分等评级体系,实行林地优质优价;六是优化林地利用空间布局,按分区施策的原则把全国划分10个林地保护利用区域;七是建立稳定的林地保护利用投入机制,对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和脆弱的林地加大国家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调节机制等等。
就新的政策要求,国家林业局迅速行动,紧锣密鼓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新挑战:林地保护拉起“红线”
《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林地林权管理、林地用途管制、林地分级管理、使用林地项目禁限目录和用地标准以及森林、林地保有量“红线”指标等制度和措施。
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副司长徐济德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已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三项管理工作:
建立了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出台了《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办法》,确立了林地使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新机制,实现了占用征收林地行政许可由无数量限制向有数量限制的转变。完成了全国“十二五”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编制工作,实施了“五年总控、年度调剂”的定额管理政策。
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审批管理。提出了依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审查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对不符合规划和超定额的一律不予审核审批的要求。开通了林地网上审批管理系统,逐步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审核审批的透明度。建立了项目审核审批情况月报制度,强化了对审核审批的监管。加强对临时占地和森林植被恢复监管,强化对占用征收林地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增强了各级政府和用地单位依法用地意识,强化了审批管理,维护了林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完善了林地林权管理。启动了《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的修订,正在拟定《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管理办法和外资使用林地指导意见。启动了建立全国林权登记管理平台,做到林权登记信息动态管理,实现林权登记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查询和信息共享。
可以看出,这些措施“约束力”强,为深化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新飞跃:全国实现监管“一盘棋”
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实施《纲要》,国家林业局还将采取哪些措施以保障《纲要》目标的实现?
徐济德介绍说,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两项工作:一是督促省、县两级林地保护林用规划编制在年底前如期完成。并严格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审查办法》要求,使论证、审核、报批等规划编制程序合法化,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加快全国林地“一张图”的绘制,实现以图管地。
还将着力开展四项工作: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和统计制度。在全国林地“一张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遥感影像两年一更新,林地档案实现年度更新,将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两项指标纳入政府责任目标实施考核,实行有差别化的林地保护利用政策和经济调控手段,实现林地管理科学化。
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切实守住林地“红线”。在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得挤占林地,禁止毁林开垦。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对于国家级公益林严禁擅自改变性质,随意调整面积、范围或降低保护等级。严格依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审查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对不符合规划和超定额的一律不予审核审批。逐步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审核审批的透明度。加强对临时占地和森林植被恢复监管,强化对占用征收林地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
加强林权管理。建立全国林权登记管理平台,做到林权登记信息动态管理,实现林权登记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查询和信息共享。
完善林地林权管理法律法规。尽快完成《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的修订,制定《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管理办法和外资使用林地指导意见。修订《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规范》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可以预见,通过全面实施《纲要》,全国将实现无缝拼接的全国林地“一张图”,国家和地方相协调的“一套数”,全国森林资源监管“一盘棋”,也将如期实现我国到2020年,全国森林保有量22300万公顷以上,林地保有量31230万公顷;现有乔木林地的林地生产率力争达到102立方米/公顷;重点公益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比率分别力争达到40%和16.1%的控制目标。
上下协调联动,优化林地结构,提高林地利用效益,实现林地科学管理,是未来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主旋律,它将考验着务林人的智慧和勇气,能否在2020年奉献出一个完美的答卷。
附件:
相关稿件: